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Life Blog

2022年10月13日创建
414
695
0
4
施工中...
一、子页面目录
二、一些观察、思考
20230521 价格歧视:同样的商品,为啥你买的比我便宜?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些企业采取了所谓的「价格歧视」策略,也就是对不同消费者或不同市场采取不同价格定价的方式。那什么是「价格歧视」?以及这种做法到底有哪些优劣势?我们展开说一下。
何谓价格歧视
首先,价格歧视是指针对不同市场或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目的是为了根据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弹性等条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其次,价格歧视通常基于消费者特征的差异,如收入水平、需求弹性、购买力等,这种差异被称为「市场细分」。
举两个「价格歧视」的 Case,第一是九号电动车(下称九号)对同一产品根据不同城市的发达程度进行分级的定价策略;第二是合资品牌汽车根据不同城市或地区采用同一产品不同配置的定价策略。
以九号为例,一线城市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对较高,需求弹性也相对较高,因此“加价”可能不会导致需求下降太多;而农村地区消费者收入相对较低,价格敏感,若再“加价”可能导致销售量下降。
综上,厂商通过区分城市级别并采取不同加价策略,实现了针对性的价格歧视。
那如此做法的优劣势如何?
第一,优势。
1.
通过价格歧视实现利润最大化;
2.
利用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城市的消费者需求;
3.
避免过度竞争,确保各个城市的渠道都有一定的销售额;
第二,劣势。
1.
对品牌形象有影响,影响产品口碑,部分消费者被认为是「歧视性定价」;
2.
管理成本增加,需要花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区分市场,制定价格策略;
既然可以优劣势明显,那为何其他厂商不跟进呢,理由是什么?
1.
为了保持品牌形象和减少管理成本;
2.
针对不同城市级别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积累。
以上,其他厂商会更倾向于制定统一的价格策略。
综上,针对不同消费者采取同一产品不同定价的策略,本质是想通过「价格歧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也有可能会导致产品品牌形象受损、管理成本增加。
20230513 手段还是目的,这是一个思维误区
焦虑会蒙蔽人的双眼,做出不理智的判断,甚至行为,而越是简单、朴素的道理,越容易被忽略。
今天和朋友聊天,聊到我们作为产品经理的未来方向。
说教育是个非常好的行业,然后我们就开始深入细节,他说负责人是关键,我说老板是关键... 讨论了半天,一直围绕在公司的团队管理方面,没有结果。但我们陷入了一个特别大的误区,根本没有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并不是产品,而是「内容资源」。
教育行业如果没有优秀的课程资源和老师,是做不下去的。因为在过往没有好的互联网产品时,只要有好的课程和老师,照样是可以过的很好的,比如“人人皆知”的衡水中学。
包括还提到说互联网医疗,因为看病是刚需,未来有发展...
还是刚才的逻辑,互联网医疗做的好与不好,核心是「医疗资源」。是对接了多少医院、多少医生以及药品的供应链等等这些东西,而并非产品。所以做的比较好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从一线城市开始的,并非是三四线城市。
产品经理之所以会灯下黑,是因为产品经理往往以为自己是“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是陷在互联网陷阱里的,甚至于想到产品的第一反应就是指“App”。
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行业,他们的本质是“互联网+”,或者说“产业互联网”,重点在于产业,「互联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很多人经常会在日常判断里混淆过程和结果,把因果关系搞反了,这是一种根本的思维误区,很多时候需要多问问自己,当下在追求的东西是手段还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