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无聊与深度思考
深度无聊与深度思考
我一直很羡慕能多线程做事的人,但是翻看《倦怠社会》后,我发现原来多线程做事(Mutitasking)这种注意力结构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它甚至代表了一种倒退。
比如在远古时期,动物在野外捕猎时,就需要多线程做事,一边吃肉,一边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敌人入侵,还要顾及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不受到攻击。
动物不能专注,随时会被打断,但是这种宽广但肤浅的注意力结构根本不利于深度创作。
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人类深刻、专一的注意力。
而随着功绩社会的兴起,这种深度注意力却日益边缘化。
仔细想想,在一个天天开会,有多条协作线,时不时被边上同事打断的工作环境里,擅长多线程的人更能适应,且越做越好。而对于不擅长多线程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就很坑,不仅做得补开心,还不容易产出价值。我女友就擅长前者,但她给我说过一句话:与公司团队协作的时间越久,就会和公司的耦合度越高,这也就意味着,你与外部的人才市场的耦合度越低。
相反,擅长深度思考,在单线程上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就更容易符合市场的要求。但要注意的是,要把自己的主线能力扩成市场的通用能力。比如新媒体写作和设计需要的,本质上就是信息搜集、处理和整合的能力。
书里还说了一个概念叫「深度无聊」,说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就如同白日梦,让自己处在一种默认模式网络的状态里,这时候,我们不讲求效率,而是聚精会神地放松,在对自己有益的消极状态里沉思,进入从容、悠长的自在状态。
我在进行主题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给自己建立一个有利于放松、发散的环境。比如散步、洗澡、临睡前,让自己的思维与潜意识相连,进行概念的远程连接。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满负荷运转,给自己多一些空白的无意义时间,让有意义的想法在这里慢慢滋生。
可以说,「深入无聊」就是为了更好地「深度思考」。
如何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有的朋友总觉得自己无法深度思考,或者写出来的内容太浅。那应该如何产出具备思考深度的内容?
要让自己保持着对一个主题死磕,持续时间可以是几周,甚至几年,并且试着从多条线入手。然后不断探索,假设,验证。从四面八方剪藏来自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概念,看看它能否给自己启发。然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主线课题,把它变成目前的最佳方案。
因为看起来像天才的存在,大多都可能是坚持和不设限带来的副产品。
我英语不好,翻译可能有误,这里贴下原文:
「Persistence and variety. These are the two primary ways to develop great ideas or to solve important problems.
Keep leaning your head against a topic for a long time. Certainly for weeks, possibly for years. And along the way, try many lines of attack. Continue to generate options, explore paths, and propose silly ideas. Copy and paste concepts from widely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see if it gets you anywhere. All the while, continue to refine the best solution you’ve found thus far.
What looks like genius may simply be the byproduct of persistence and variety.」
这段话,我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把投入的时间拉长;一个是对真相的执念。
1、把研究和产出的时间线拉长。
•
日更(500-1500字):常见于日记、感悟、方法复盘。
•
周更(1500-10000字):更深入一些的思考、调研和完整内容。
•
月更(10000-50000字):很深入地对某个专业领域,输出全面系统的完整内容。
•
年更及以上(50000字以上):出书、专著。
对一个课题研究的越深入,越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查资料、消化和整理。这个过程很磨人,投入也很重。但是如果做出了系统性强的内容,也能具备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从这个过程产生出的内容,也会让作者在其中进行很深入的思考。
2、探索真相的执念
即使内容不长,也需要给自己一个执念,就是探索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