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No.108 为了更好地抵达(第二人生 04) | 事不过三

⏰ 剪存时间:2023-01-07 11:43:49 (UTC+8)
✂️ 本文档由 飞书剪存 一键生成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108 期,也是"第二人生" 04 期,这期讲讲普通人如何认识自己的价值。点击查看 03 期 :答案来自你自己; 02 期 :你的福气在后头呢; 01 期 :坚持的方向。
发表于:2023/01/04
以下为正文:
看第一财经YiMagazine 采访王笛,被他的一段话打动了。
文章提到,王笛 31 岁那年被评为四川大学副教授,按照成都人的性格,不出意外,前方迎接他的是安逸的生活。
转折点出现在他写完《跨出封闭的世界》一书。作为他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完成后,他内心感到的并不是轻松和解脱,反而是巨大的困惑。“当时我觉得已经把全部的智慧、经历发挥到极致,难道我的学术生命就此结束了吗?”
这种被掏空感,让他恐慌。他心有不甘。
35 岁那年,他选择出国读书。做出这个选择,他要经历的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从副教授变成一个研究生;还包括年龄的焦虑,和他一起上课的同班生是 18 岁的本科生;以及语言环境的适应,对于英文,他只能读,但不能听、不能说,也不能写。他用了炸裂一词来描述这种压力。
42 岁时,他才拿到博士学位。到他 50 岁时,才在美国出版第一本学术著作。
“今天讲起这一段经历,是因为我也感受到年轻人的压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功课。”
在提到新书《碌碌无为》时,他自述,起这个书名,是想告诉读者:
1.
普通不是你的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世界上本身就存在种种差异;
2.
一个没有多少资源的普通人,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至于如何认识自己的价值,他没细说。顺着这个话题,我想到了一些参考答案,这就是这期想分享的内容。
一、刘佳
第一次看物理教授刘佳的 故事 时,我把它理解成了一个中途转行、重新发现人生价值的故事。重看时,我看到了一些更朴实、更值得借鉴的东西。
刘佳读高中时,从老师那听到了一句话:理科不适合女生。她听得懂潜台词,意思是,女生就不是搞理科的料。
这种性别教导,影响了她往后的三次人生选择。高中文理分科时,即使当时她对物理化学有些兴趣,但还是放弃理科选择了文科。大学选专业时,她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爸爸说,这个专业适合女生;去美国读研时,她选择的还是人力资源和劳工关系专业。
美国读书的那段经历,是她人生价值探索意识萌芽的时期。她去了解宗教、了解哲学、了解历史,但都感觉太远。有次她旁听了一节天体物理课,她自述,“听完之后我整个人就震惊了”。
在物理的世界里,她第一次知道了恒星之外还有恒星,那些她起初以为是瞎掰的物理名词,比如暗物质,黑洞,宇宙大爆炸,没想到都是真的。
附件不支持打印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