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用框架来阅读

我们可以把框架理解成分类,框架即分类 。《幼学琼林》里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原本这个世界是一片混沌,一个整体,在我看来,劈开这天地的人不是盘古,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分类,对眼前一切赋予的意义。
运营海报的框架
我们在朋友圈见过不少营销类的海报,不同的海报,有不同的颜色、字体、样式、文案,特别丰富。
但是它们有没有共性呢?如果让你来判断一张海报到底设计的好不好,你该怎么判断?这时候,如果你对海报的设计有一个预测框架,就能更快地知道答案。 用户在看朋友圈的海报时,无非有三个必要的流程:在朋友圈刷到海报-点开海报-扫码参与。
这三个关键行为,就是海报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
1、标题能不能看清?够不够吸引人?
2、内容是否让人感兴趣和让人信任?
3、最后让人扫码的理由是否足够充分?
所以,你只需要掌握一个预测框架:标题层、内容层、行动层。带着这个框架去嵌套海报,你就更容易理解海报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所谓的方法论,其实背后都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考框架。就是把这件事背后的影响因素还原和提炼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和行动。 除了营销海报,还有其他已有的方法论:
互联网创业有三个重点:找钱、找人、找方向;
要做好一个产品,需要搞定:产品、渠道、定价、销售;
要搞清楚一个行业情况,可以参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
想破解个人迷茫,也可以参考擅长、兴趣、收益三个因素。
这些种种方法,都是基于一定的「框架」。所以你带着这些「框架」,在看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时去构建「预测」。
框架的弊端
框架能帮我们构建基础的认知,便于我们快速接收一些信息,但它也会成为误导,让我们忽略一些重要信息。 还记得我们上学时,老师总让我们提前预习课程,大家普遍认为,预习会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
但是后来发现,我预习后学习的效果其实并不好。 知乎上有个答主明确用小学生的平均测验成绩报告论证,预习不当反而会导致学生上课走神,降低了学习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