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对幸福的认识
哲学家对幸福的认识
⏰ 剪存时间:2023-01-07 15:17:32 (UTC+8)
✂️ 本文档由 飞书剪存 一键生成
快乐是什么?怎样获得长久的快乐?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找了一些哲学入门书,但书中都没有专门讨论这些问题。后来找到「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有一个专门讲幸福的条目,如获至宝。作者是 Saint Louis University 的哲学教授 Dan Haybron,他从哲学角度出发,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文献,总结了前人的思考和发现。不过 原文 很长,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读。这里与你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对幸福的定义
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对「幸福」有了清晰的定义。很多书籍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含糊,可能是作者们为了避免面向大众的科普书读起来太学究气吧。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就把 happiness 翻译为幸福。
文章说到,哲学家在讨论幸福的时候,他们通常说的是两件事:
1.
一种心态
2.
一个「对于他/她自己来说的」很好的生活
第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长期的心理状态」,通常指愉悦感,生活满意度,或者积极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问这种心理状态有多大价值的时候,我们问的是第二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在哲学里也叫 well-being,说的是,什么对一个人有益、对他有好处、让他过得更好、为他的利益服务、或者根据他的目标是值得追求的。需要区分的是 对 一个人好和一般意义的好是不同的,比如说善意的谎言。
可以看到第二个方面包含了价值判断,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价值不同,在你看来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也会认为不好。
举个例子。Dan Buettner 在 The Blue Zones of Happiness 提到的幸福的三个维度 3Ps,用几个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举例:
1.
Pleasure (愉悦感):哥斯达黎加的居民活在当下,每天至少有六个小时来社交,他们每天感到高兴的时间很长。
2.
Purpose (意义感):丹麦的人们有自己的社区,孩子都是由社区一同抚养成人,国家也有很好的福利。这是指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赋予生活的意义来生活。
3.
Pride (成就感):新加坡的富商执掌跨国公司,为事业奔波的同时也能给家人带来很好的生活。它衡量人们对自己成就和地位的满意程度。
成就感这个方面就包含很强的价值判断。我感觉 Buettner 对那位新加坡富豪的成功多少持保留态度。书中描述到他问富豪,「九年前你说你的目标是星期天跟孩子们一起过,你达到了吗?」富豪沉默了许久,带着懊悔的语气说道,「我没有」,眼泪在眼眶打转。
研究者在讨论幸福的时候一般不会参杂价值判断。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幸福用第一个方面来定义,即:Happiness,翻译为幸福,指一种长期的好的心理状态。
补充说明一下,我的理解是,说不含价值判断,是指不对价值判断本身做出评价。拿新加坡的富商来说,他的幸福里包含着 他的 价值判断,但我们不去 评价 他的价值判断是不是好的。他的价值判断本身就影响着他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可能去除理性判断来讨论情绪。
关于幸福的理论
根据幸福的这个定义,大致来说有四类理论:
1.
享乐主义 (hedonism) 认为获得幸福需要最大化愉悦感,减少不开心的经历。
2.
生活满意度理论(life-satisfaction theories) 说幸福是对人生有一个总体的满意的态度。
3.
情绪状态理论 (emotional state view) 指出幸福是大体上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而非抑郁或者焦虑。
4.
混合理论 (hybrid theories),比如说结合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两个理论。
学术界对幸福的讨论通常用的是一种混合理论,叫「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说的是各个方面都很重要。 Gallup 的全球幸福调查就分成两个方面: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情绪状态),和当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所给出的判断(生活满意度)。
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
目前科学家对幸福的认识是什么?文章讨论了几个我们常听到的观点,指出了它们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