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14 系统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 得到APP

⏰ 剪存时间:2022-11-10 20:49:57 (UTC+8)
✂️ 本文档由 飞书剪存 一键生成
这个模块是讲系统能力,产品是一个系统能力的产物。
本模块的第一课讲的是确定性,如果不能保证确定性,用户是没有办法依赖你的,这就不可能有忠诚用户,所有的铁粉是对确定性有依赖。
这一课讲效率。为什么讲效率?因为企业是效率分工的产物。
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男耕女织,一个家庭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现在已经再也不会回到那样的社会了。为什么?太没效率。这个环节应该交给谁做,谁的效率高就分工给谁。
所以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小米的护城河是效率
这堂课的案例,我想讲讲小米,为什么?因为手机的竞争是现在产品竞争最激烈的板块。
当我们在谈产品竞争的时候,我们拼的是什么?是前端的产品吗?一台ATM机,你表面看到的是ATM机,但实际上让它有用的,是它背后银行的系统能力。
那么我们看手机市场竞争的时候,它背后是什么系统能力?
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发布,三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在全球的硬件企业中,这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成长速度。
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小米挺困难的,但是在2017年奇迹般地逆转了。这么大体量的硬件企业在大幅下滑之后还能够快速逆转,甚至再次大幅增长,这在全球的商业领域也是绝无仅有的。
关于小米之前的快速增长和这一年奇迹般的逆转,流传着很多解读版本。我也有一个解读,而我的关键词就是:“效率”。
雷军说过:“互联网思维里最关键的是两个点: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效率。”他还说过:“小米真正的护城河就是效率,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
与小米竞争的其他手机厂商,认为小米是在比拼产品,其实小米在比拼效率。
2010年,雷军带着十几个人,拿着3000万人民币开始创业。3000万是什么概念?就是500万美元,比今天的绝大多数创业者拿到的钱都要少很多。
三浪并发,推动小米崛起
他们最先搭起的是小米社区,聚集了一批手机的发烧友,然后在社区以互动的方式做出了MIUI操作系统。这个过程的主导者是黎万强,他出过一本现象级的书叫《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在这本书里,他很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怎么每个星期都迭代一版系统,强制性地每周发新版。
每个版本如果采纳了哪个网友的意见,就会专门跟这个网友讲:“你上次提的意见,我们新版已经改掉了”。这个网友就超有参与感,于是就有了第一批铁粉。
对于这批人来讲,MIUI是他们一起做的,小米是他们一起做的,因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MIUI发布之后,小米继续采用它的参与感大法,推出了小米手机、小米网电商。
我的解读是“个人效率”,小米对“个人效率”做了哪些事情呢?
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讲:
一方面,互联网把人数字化了,把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全都数字化了。 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数字,数字自然会对人产生压力。员工每天一看自己的数字,就得给自己一个判断。
另一方面,小米打造了一个全员面对用户的组织结构,接受来自用户的压力。
这个里面的差别在于,你让员工修改一个东西,两个人是要相互说服的。如果你要拿领导的权威去压他,他可能就会说那我改吧,但心里不服气。如果这个建议是来自用户,用户说不舒服,这个员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手机。当时市场上有300多个手机品牌,每个品牌都有几十款手机。
那个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All in——雷军的极致》,为什么雷军会有这么大的勇气,赌上他所有的一切?一次只推一款主力机型,而不是多做几款手机,降低他的失败概率?
这和他以效率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雷军的评估是,很多公司的研发成本高,是因为要开发将近100个型号的产品。小米是把几乎所有的资源砸在一两个型号上,用这一两个型号卖到一个很大的规模。
比如,其他品牌做一款手机的研发经费是1000万,我一年投10个亿,做100款手机的研发,这样就分担了企业的风险。
小米是用1亿人民币来研发一款手机,单款小米手机的研发投入可能是同行业的10倍,但是总研发成本,小米却是其他品牌的1/10。
所以在这个点上,小米也提升了效率。用这种方法,小米把自己的一个单点做到很强。
我们再回到2011年、2012年,用“点线面体”的战略结构来看这件事情。
2011年到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是一个三浪并发的时刻,智能手机大换代、消费升级、网红电商的流量红利。
产品的新需求、用户的变化、流量的变化,这三个时代级的红利一起撑起了小米手机。
我们盘点一下,除了小米之外其他手机品牌,这三大红利,它们吃到了几个?你会发现其他品牌最多吃了其一、其二,而只有小米这个“点”有三个快速张开的“面”共同给它赋能。
所以小米只用了三年时间,在三大红利的共同推动下,做到了中国第一、全球前三。这个也很好地阐释了,“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有多重要。
小米快速逆转的法门,还是效率
刚才说的是小米的老故事,我更想谈的是小米2017年的新故事——小米是怎么逆转的。
2017年,小米的逆转靠的依然是效率。
2015年和2016年两年是小米的负向周期。2017年初,甚至还有一个评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够成功逆转,小米前途堪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是全球高度整合的,上游高度垄断,技术迭代很快。所以一个手机的成功,需要一个价值网上的很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但是当一个手机品牌进入下滑周期时,容易导致整个价值网都不看好你,也就意味着来自价值网的支持会减少,这势必会加剧这家公司一步一步滑向深渊。
先不谈小米怎么逆转,先来谈谈为什么vivo和OPPO这两年胜出了,明面的原因至少包括两条:
第一,vivo和OPPO的用户体验很好, 它们的OS做得非常好。
第二,它们用的是明星代言的流量模式,从电视上拿到了新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