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AI如何改造传统工业

2024年8月12日修改
共识粉碎机|阅读原文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取得授权
📌
本期讨论会参与者:
Neo,AI+工业创业公司MUSEEE.AI创始人
Jer emy,一线咨询公司负责AI+工业项目
以及头部AI企业的管理人员
1 大模型在传统工业应用还很初步
工业的信息化程度更接近于2.0数字化,还没到3.0智能化
工业的信息化程度有四个阶段:精细化定义为1.0,数字化和互联网为2.0,智能化为3.0,以及工业4.0,现在大多工业企业处于1.5~2.0的阶段。
工业4.0主要讨论的内容是:工业不是只是厂房,而是产业链。看到在离散制造企业,问题并非来自自身厂区的管理,而是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连通。当上游生产效率下降时,下游节点会产生很大变化。同样下游出现某种情况,对上游的库存等也形成了挑战。这些挑战的处理都需要好的数据的联通和交换。
故在第二波中,大多数企业希望在场和场之间建立连接,车间与车间之间进行连接,比如说物流,WMS,希望场-场能连接起来,财务连接起来,然后通过排程等工具调动这些资源。在调度过程中,包括中间厂区的生产保障过程中,会开始采用一些智能化手段。这个层面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复杂问题。
这些复杂问题依靠人力是无法计算的。以前的负责排程的人员在简单工艺/要求下面,手动排个两三天到一个礼拜,来决定下个礼拜生产多少产品,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今天排程工作可能需要以天为单位完成。所以会用一些强化学习或其他机器学习的方式构建算法。将排程时间压缩。在排程问题上,计算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模型怎么和产业链相关环节的需求、数据/策略对齐变得更加重要。
举个例子,某个企业上、下游可能存在数据联通或信息集成存在问题,导致一些需求未收集清楚。因此,排程人员无法将准确信息输入系统,所以做出来的计划也不会非常准确。排程本身可能也就1-2个小时,但是数据采集花费时间无数,甚至无法收集到需要的信息。
再往下走,整个制造业一直在向少量人力化或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发展。自主化这个听起来较为科幻的概念,在一些大型企业的灯塔工厂已经开始实现,包括全自主化生产、排产、维修保养、环境控制以及物流配送。目前这些效果在一些模范车间里实现,尚未大面积铺开。
大模型目前在工业场景的应用:
虽然努力和尝试的意愿比较强,但是真正的落地并不像努力和意愿那么激进。在具体执行层面,更多还在AI实验阶段,尚未投产到制造层面。
流程生产: 炼化、能源,甚至之前接触过一个酱油公司,为其进行酱油工艺的优化。这与离散制造不太一样。对于流程方面,目前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需要补充的是一些特殊生产过程中数据的问题。以前在某些地方无法安装传感器,造成数据采集不上来,现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或者采用其他数据采集方式来解决问题。
研发体系目前应用大模型比较广: 对于大模型意愿和实际尝试都比较强的,有大量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工作工作。例如在电池或电瓶制造行业会从上游、下游得到客户需求,用大模型自动化理解这些需求,然后将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之后会从历史上的数百万张设计图纸中进行预训练出来的画图模型,然后基于参数,让这个画图模型生成新的图。以前要求工程师完成类似的任务可能需要1~2个月的时间。现在使用大模型,变成一个几个小时到天以内的工作量。未来至少可以从重复性或可替代性较高的设计工作入手,然后不断规模化,从而取得显著成效。
还有的研发主要场景例如论文的提炼: 首先收集论文,然后进行提炼和归纳,最后进行问答。MUSEEE.AI已经帮助客户做了大量Science和Nature等等的论文的解析,包括英文、德语、日文等。利用开源模型学习论文+翻译,对于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是很大的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Prompt Engineering,把一些论文信息数据进行结构化。比如说,对于某个一类产品的型号对应性能的信息分布在多篇文章里面,通过大模型,可以生成一个更直观的表格,大大提升了理解效率。
设计: 利用Stable Diffusion类似的模型进行Fine-tune,最后利用它自动化批量生产设计图纸。离散也可以自动化生成许多已有的和重复性较高的设计。但目前来看模型效果还不能完全可控,而且也存在幻觉问题。
预防性维护: 过去在小模型上已经有很多跑通的案例,大模型后对参数预测和质量控制等会有进一步的优化。
营销/客服: 基于自有 数据 深度训练,让模型更懂行业的专有名词或需求,提供更好 的客户体验并且 合规 。 比如在某个客户的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优化40%的成本,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好的效果。
故障归因和查询: 过去故障排障需要较高级的,有经验的技工来完成这项工作。 那么有了有大模型后,可以将上千页的排障说明书转化为一个灵活的对话工具。 对于两年以内工作经验的新人,也可能快速上手制作技术牌照。
2 小模型的应用目前已经非常广泛
传统工业更可能按照1+N+1的模式适用AI:
1+N+1框架: 第一个1是数据平台,即把各个源头,比如数据库,IOT等的数据汇总,统一管理;N是行业的小模型,在垂直方向上实现效果;第二个1是大模型,相当于统一打大脑对每个细分进行管控,然后和管理者进行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