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黛博拉·史密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她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语感。她在韩国文学翻译院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的翻译心得,以《少年来了》为例,她为了准确传达书中的意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揣摩每个词语的含义。她想象着书中描述的场景,感受着其中的情感,努力捕捉那些能够传达作品精髓的意象。这种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是 AI 翻译难以企及的。
AI 翻译在处理一些简单的文本时,或许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翻译结果,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它往往无法传达出作品中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富有隐喻、象征和文化特定的表达方式,这些都需要人类翻译家凭借其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来进行诠释。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翻译中做到忠实于原文的意图,同时又能让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I 翻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们不能忽视 AI 翻译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比如处理大量重复性的文本翻译工作时,AI 翻译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AI 翻译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翻译家的作用。在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人类翻译家的创造力和对文化的敏感度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将人类翻译家的智慧与 AI 翻译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利用 AI 翻译技术对初步的文本进行翻译,然后由人类翻译家进行审校和润色,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艺术性。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翻译效率,还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翻译家和 AI 翻译技术的优势,为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