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WIP]一场直播的诞生:影像-视频-网络流

Notice:外部文档
last day前写不完了,写到哪算哪;可以订阅更新;feel free to comment!
一张图片的诞生
1.
人眼是怎么看到影像的:晶状体、视网膜
当光线通过眼球的角膜时,会发生折射,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然后光线进入眼球的晶状体,晶状体的弹性和变形能力使得光线再次发生折射,从而使光线聚焦在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
当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周围肌肉会放松,晶状体也会变得扁平,使得光线的折射角度变小,从而将远处的物体的焦点对准在视网膜上。
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周围肌肉会收缩,晶状体会变得更加球形,使得光线的折射角度变大,从而将近处的物体的焦点对准在视网膜上。
62%
38%
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处理。
视杆细胞 / rod: 接收灰度信息,在较弱的光线下可以提供对环境的分辨能力(比如夜里看到物体的黑白轮廓)。
视锥细胞 / cone :主要接收颜色信息,三种视锥细胞对应接收绿三原色,比例为40:20:1(伏笔,一会儿要考),所以人眼对红、绿色的敏感程度大于蓝色。这使得人眼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提供辨别颜色和形成精细视觉。
2.
相机是怎么记录照片的:镜头、传感器
类比一下,在相机的光学系统中,由一组透镜组成的「镜头」就是晶状体,相机内部的「CMOS传感器」就是视网膜。
区分两个概念:
焦点(对焦):调节透镜中光线折射角度,使焦点对准在传感器上,成像清晰。
焦距(变焦):镜头透镜中心至 “底片”(感光元件)的距离。焦距越长,能看到的物距越远,但对应的成像视角越小。
光线打在传感器上,由光信号转为数字信号,最后编码、封装,成为数码文件的01串。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一张好的照片,是对光影在自然法则和物理上限内的充分雕刻,不多不少,准确控制曝光。
色彩的表示有上下限,曝光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超限,无法复原
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ISO)
人像摄影省流版:光圈调大,ISO尽量低,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值
风光摄影省流版:光圈F8,ISO最低,架好相机,快门速度爱多慢就多慢
项目管理有 质量-成本-时间 的三角,光线有 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的三角。
光圈
快门
ISO
调节方向
大 (f2.8 -> f5.6)
小 (f5.6 -> f2.8)
快 (1/50 -> 1/100)
慢 (1/100 -> 1/50)
加 (100 -> 1600)
减 (1600 -> 100)
进光量
⬆️
⬇️
⬇️
⬆️
不变,但数字增益导致曝光水平上升
不变,但曝光水平下降
成像影响
虚化程度变大
景深变浅 / 对焦清晰范围变窄
虚化程度变小
景深变深 / 对焦清晰范围变宽
“残影”减小
“残影”增大
图像噪点增加
图像噪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