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国民游戏怎么讲生僻的上古故事?

这里是《文化参考》,我是贾行家。
自从去年元旦在成都拜访过《王者荣耀》游戏制作团队之后,我就成了一个超龄的《王者》玩家,这一年里在游戏里让对手给虐的啊……
不过我也总算体会到了,为什么玩家把最常使用的游戏人物称之为“本命英雄”。王者是多人对局的玩法,在长时间的练习和对战里,人物和自己的反应、操作风格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一个连续的自我。
真正的“我”是手机屏外的一系列操作,而注意力投向的是游戏里那个攻城略地获得荣耀或者一遍遍肝脑涂地重开的“我”。投入游戏的时间、注意力、情感越多,这个英雄就越像自己的“本命”。
很多行业都在借鉴“游戏思维”。我也是玩了一段时间才明白,为什么王者的玩家买了英雄,还要买不定期更新的英雄“皮肤”。你为了本命英雄当然愿意多投入,何况那也不是简单的服装,而是对英雄的一次全新设计。
同一个人物会有古装、有嘻哈风、有赛博朋克风的皮肤,各有对应的动作特效和台词,满足更加细分的情绪和群体,相当于是同样基本操作之下的另一个人物。皮肤对游戏结果倒是没有什么影响,主要是在帮助玩家自我表达。
我曾经问过玩具品牌 52toys 的创始人陈威老师:为什么手办的选题主要都是动漫、电影,很少有热门的网络游戏,那不是手到擒来的收益吗?
他解释说,这是因为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是有区隔的。游戏玩家想要自我表达、想要“嘚瑟”,直接在网游里买一身新皮肤、新装备穿在人物身上就行,占有的时间更长,该看到的人都看到了,那么他的心理就满足了,不那么需要再买一个实体玩具。
说到这个线上和线下的区隔,我们的话题就正式切入了。
即便是《王者荣耀》这样一款运营了七八年的国民游戏,在几代青少年中间占据着“本命”的位置,它在真实世界里还是需要努力建设自己的社会位置。
前几天读到一篇报道,采写是的一群在 985 院校里办电子竞技社团的大学生,他们的主要阻力是向学校解释,为什么 985 的学生也要玩电子游戏。校方可能还不知道,世界变了,自己的毕业生想去大游戏公司面试还未必有机会呢。
嵌入社会才能提高影响力
这一年来,我观察《王者荣耀》建立自己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关键词是“嵌入”。与其解释游戏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个社会需要游戏,不如主动把自己的影响力导向线下,主动嵌入到社会中去。
手握为亿万玩家打造本命英雄的资源是把双刃剑。网络风向难以预测,往往是没有中间状态的,做好了大家觉得你是他的“嘴替”,替他们表达了说不出来的情绪,会无条件为你传播;做不好的话,千百万骂声直接让设计者“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也是要被顶上热搜的。
这种声浪好像是没什么理性成分,那是因为所有人一起放开喉咙就什么都听不清了。玩家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也有术业专攻,更善于“挖坟”和搜索信息。细看的话,那些情绪下面隐藏着相当复杂的诉求。
我发现,王者荣耀的皮肤设计,一年来越来越善于识别和贴近这些诉求——相比我们那一代人,年轻人更渴望建立对家乡和历史的归属感,希望回归传统情怀,只是一时之间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表达。
《王者荣耀》去年 10 月份推出的一款“滕王阁皮肤”,应该是和南昌文旅部门做的联动。这个皮肤是为一个法师型英雄弈星开发的,最初这个皮肤的设定是一个少年围棋国手,和王勃的气质接近。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