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志愿,传统教育观念不顶用了
关于选志愿,传统教育观念不顶用了
上周高考出分了,又到了选志愿的日子。
过去,我们认为选志愿就是选大学、选专业、选方向,但“志愿”亦即志向和愿望,每个人走出大学校门之后,都会面临各种志向和愿望的选择。所以我们现在会看到几个现象:
•
一考不再定终身
•
寒门再难出贵子
•
大学之所学无用
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今天就来聊聊这几个问题。
1.文科思维 vs. 理工科思维
一考定终身。
这是绝大多数人对于高考的认知,所以高考季也被称为求职季,高考时选了什么专业,跟你四年后能找什么工作存在一定的联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呢?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选专业”这件事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你按部就班读完四年大学,毕业后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余生就安稳了。尤其是你的亲朋好友,总是跟你说,选专业要慎重,慎重!!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在大学四年时间里,可能发生很多变数。比如你可以转专业,可以选修其他课程,还可以自己报各种辅导班。很多专业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会影响你的社会竞争力,比如业余爱好、实习经历、创业项目等等。
所以,“选专业”这件事情,对人的影响其实非常小。
这就意味着,市面上很多分析怎么选专业的文章,比如“什么专业最赚钱”,这往往只是统计学上的数字,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因为能够影响你赚钱能力的因素,大概率不是你所学的专业,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
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生算法的问题:你是要一个方向走到底,还是要持续迭代,以求精准、以求效率,不断更正自己的方向?
这就是典型的文科思维和理工科思维。
我举几个例子帮你理解,比如说:
你一开始选择了“法学”专业,后来不喜欢了,你是一直把它读完,从而拿到法学文凭,还是会选修其他专业?
你一开始选修了“合同法”,后来不喜欢了,你是一直把它读完,从而拿到这门课的学分,还是会果断放弃选修?
你进了一家公司,后来不喜欢了,你是一直在这呆着,拿着固定的工资,还是会提升自己,从而拿到更高的工资,抑或是果断辞职?
很多大公司创始人都是理工科思维。
比如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和美团创始人王兴,他们对于自己过往最后悔的事情,或者说想对过去的自己说应该在意什么事情,分别有过相关的阐述。
王兴说,不应该把大学读完,而是要更早地出来创业。
张一鸣说,还是要更激进一些,去努力尝试各种可能性。
当然,这里只是讨论两套人生算法的区别,不评价其中的优劣。人生是非常复杂的量子态,无法被计算,而无数的选择叠加之后,可能就是所谓的“命”吧。
如果你已经找到感兴趣的人生方向,那么恭喜你,直接选择自己热爱的就行。
因为“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