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硅谷王川

https://chuan.us/
王川:实力决定意图,工具决定价值
1.
提升认知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设身处地的,长时间的直接体会某个应用场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Alan Kayes 曾经说过,“观察问题的角度,价值至少八十个智商点”。很多东西逻辑并不复杂,但需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放下身段亲自体会应用场景,获得新的观察角度后,很多原来大惑不解的问题:比如谁是这个场景里出钱最多的人? 他为什么愿意支付高额溢价?他获得了什么样的收益?谁在这个场景里拥有垄断性的强势地位?等等,马上就非常清晰了。
2.
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最后往往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或者自己打造强大的工具。在找到工具后,工具本身不断演变进步,变着变着发现更强大的工具,可以解决更现实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原来的问题成了伪命题了。
3.
关于工具的例子之一:八十年代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 Tim berners Lee 在做研究时,发现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的障碍是研究者之间共享文件。于是他在 1990年把当时一些不同的现成的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浏览器,结果这个工具后面就演化出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改变巨大的互联网革命, 其重大价值远超最初的核子中心的研究。
4.
另外一个常见的商业现象是为了做某个产品服务,做了一个工具,后来发现工具有通用性,然后工具本身演变成了更大更成功, 估值更高的产品。如亚马逊云服务,slack 等等。slack 最初就是游戏开发者为了内部沟通搞的工具。换句话说,在揽下瓷器活的时候,硬着头皮搞了个金刚钻,然后发现金刚钻更好玩可以干更大的瓷器活。金刚钻比瓷器还要值钱。
5.
不研究工具,只想解决某个燃眉之急,某个具体问题,是短视的, 是会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的。
6.
以搜集研究积累工具为本位,为日常主业,工具越多越发强大,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越多,人就越开心。以解决某个具体眼前问题为本位,非常费劲,最后还是发现要被现实强行推回去返工,最后还是要被迫回去找合适的工具。
7.
需要可以高效推广产品的工具,这时候才发现广告营销费用特别高。需要可以高效获得用户迅速,真实反馈的工具,这时候才发现不知道如何与大量用户建立连接,如何与他们进行互动。需要能够招聘可靠的,高质量人才的工具,这时候才发现打广告招聘费时费力,匹配的, 可以信赖的人才很难找。
8.
以前有战略家说:”实力决定意图“, 我说,”工具决定价值“ 。
9.
与其拼命思考挣钱套现,不如慢慢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可以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工具系统,这样做事的时候轻松自然,以前觉得做不到的事,突然发现可以做了, 而且因为自己的工具领先,自带竞争优势,这才是真正的印钞机。
10.
如果你的工具落后,任何眼前的暂时优势,都最终是昙花一现, 会被更强大工具打造的产品服务迅速取代。
11.
一旦你积攒的工具开始超越竞争对手,你非常清楚你们彼此之间的差距在具体哪些点上,而且这些差距有累积效应,这会给你无比强大的自信,提高对于外界忽悠的免疫力,指导你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王川:一年读五百本书
1.
人们遇到棘手问题时,直觉反应往往是加大马力继续强攻,把自己搞得悲壮不已,但没啥用。从更高的视角看,大部分路径都是死胡同或者非最佳选择。可行的策略,应当是不带预设立场,不断增加和外界的信息连接,这样尽可能接近甚至参与全球最优解的生成。这实际上就是摩尔定律真正的发展规律。
2.
知识结构的维度越高,越有可能和有价值的信息联通,产生连贯的逻辑,和那种茅塞顿开的快感。有人说,“知识的增量是其存量的函数 ”。每本好书,都是打开通往新世界的一道门,一扇窗。
3.
山上的视角有这么几个好处: 第一,全是原始的未被篡改的数据,尽收眼底。第二,马上可以认出一些关键物体,比如建筑群,公园,湖泊,山丘,商场等等。第三,马上可以知道所有这些不同物体是如何连接的。站的高,视野开阔,底层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连接机制,哪里不通,哪里可通,哪里有什么样的资源,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时再情不自禁地来一句张宗昌老师的“大炮开兮轰他*”,曹孟德老师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4.
本质上给人带来愉悦感的不是物理高度,而是高度带来的巨大的视野宽度,所有的事情一览无余,这是在底层很难看清的。但如果眼前有山丘挡住大部分视野,那马上也会很不爽,即使位置很高。
5.
意识到进一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有效方向,是把每年购书数量加码,提高到一年五百本以上,争取这五百本的选择可以覆盖最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多样化的书籍。这其实也就是平均每天不到两本。
6.
与其花时间努力研究如何捏柿子,不如满(虚拟)世界跑,系统地,大规模地,源源不断地获得软柿子来捏。而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潜移默化地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丰富捏柿子的技巧;另一方面会增加自己知道的软柿子的选择。如果一个柿子捏了几分钟捏不动,不要犹豫,换一本书,去找下个软柿子。
7.
反思过去各种挫折的时候,意识到挫折的本质实际上不是努力不够,人不够聪明,而是信息不足。信息不足的时候,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短板,在于信息不足!信息不足,选择就很少。选择少,意味着费牛劲试图解决一个完全错误的问题,很长时间没啥进步,内心痛苦而愤怒。
但以过去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很难突破这种信息不足的困境。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信息是海量的廉价的。就等着有心人去开拓。
8.
没有通过读书读史建立的全局视角和跨越长时间的视角,凭个人经验总结的原因和方法论会有大问题。很多跨越十几年,二十几年或更长的历史经验教训,只能从书里面找到。尤其是那些短期局部,看上特别有道理有诱惑性欺骗性,但长期全局,可能造成重大的甚至毁灭性损失的陷阱。这种教训,如果要靠亲自吃亏去学来,那代价是无法承受的。
9.
读得越多,越意识到以前自己没有搞清楚,或者感到很模糊困惑的事情,早有前人总结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和各类解决方案,马上可以借鉴,拿来就用,非常惬意。而这种认知的提高,又能让自己有更强的能力,理解和洞穿以前没看懂的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0.
战略优势来自于从不同角度,维度,尺度洞察真相,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每本好书都是这种工具的积累。有趣的是,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你原来的朋友因为缺乏这种思维工具怎么解释也无法理解,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拉大的。
11.
阅读量大才能找到软柿子捏,找到正好可以提升自己知识结构,马上有用的东西。否则数量太少,有些内容晦涩或者暂时和自己知识结构不匹配的东西,读起来很困难也不愉快,很容易卡壳和丧失动力. 软柿子常常在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所以,开放多样化不带预设立场的信息渠道非常关键。没有预设立场,比有预设立场的人,存在巨大竞争优势。
12.
人如果一天不读新书接触新思想知识,大脑就会内卷化。这里内卷化可以理解为同样一些想法思绪毫无新意地翻来覆去,浪费能量,人毫无进步,偏执顽固而不自知。一个地方的人如果不向外探索,开辟大量新的物理空间,也会内卷化,大家在红海市场里痛苦地玩零和游戏。
13.
内卷化世界的人爱装 b, 把一些底层逻辑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云山雾海绕来绕去,讳莫如深。外卷化的世界,逻辑简单清晰,干柴烈火,大家都很忙,有很多活要干,有很多新的空间要去探索。
14.
长期在不同维度上收集各类信息,当积累的信息密度过了一个临界点,就有大概率把原来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对复杂真相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化的认识,恍然大悟。否则很容易被他人精心设计的圈套或假象,所长期误导而不自知。
15.
美国发明家,图灵奖获得者 Douglas Engelbart 有名言:“我们变得更好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变得更好。而当我们能更好地变得更好之后,我们也就能更快地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