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宏观经济学基础概念

2024年10月5日修改
背景
在宏观范畴以全局视角观察经济现象,分析其中的经济总量。该范畴包含的范围可以指向一个国家或地区,是由众多微观个体组成的一个经济体。
微观经济学时期
1776年,亚当斯密发布了《国富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其所推崇的观念是“看不见的手”——市场万能。主张经济活动只需要自由放任即可,所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完全可由市场来调节,并不会出现太大问题。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依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并提出著名的萨依定律——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在该定理假设下,资本主义经济总能通过市场本身的力量,自动大道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不会产生过剩、失业等经济危机
宏观经济学开端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可以归结于微观经济学的解释力度在部分样例中的失效。1929年经济大危机开始,大量银行及公司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按照萨依定律,市场应该能自我调节,但此次危机中失去了作用。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提出了“不论需求量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需求决定供给,根据凯恩斯定律,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可被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即有支付购买能力的能力不足,将导致整个市场的恶性循环
💡
有效需求不足 -> 资源被闲置 -> 工厂减产 -> 工厂解雇,失业增加 -> 消费降低 -> 库存积压,闲置增加 -> 工厂减产 -> 工厂解雇,失业增加 -> 消费降低
凯恩斯从需求总量入手,主张政府干预,主动去调节经济运行,借助国家管理治理通胀,增加有效需求,刺激投资,从而实现均衡的充分就业
💡
有效需求不足 -> 资源被闲置 -> 工厂减产 -> 工厂解雇,失业增加 -> 消费降低 -> 库存积压,闲置增加 -> 工厂减产 -> 政府投资、货币政策 -> 增加就业 -> 消费恢复 -> 资源利用增加 -> 工厂生产恢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中,看待一个国家经济,可以考虑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Y:国民收入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给出的分析是: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消费意愿降低 → C降低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 资本家投资意愿降低 → I降低
流动性偏好 → 货币需求和供给
根据上面国民收入的公式可以看到,经济萧条时,经济消费意愿降低,资本家投资降低,净出口也可以不考虑。那此时要想提升国民收入,恢复经济的方法就是提升政府购买。这也是凯恩斯给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扩张的财政政策。同样的,如果市场过于激进,政府也可以进行调节,对应的就是紧缩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与理财的联系
投资、理财都是在分析一只只股票,是在微观层面,好像和宏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甚至有些人完全觉得宏观无用。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宏观涉及的层面太多,知识广泛,相关概念和规则不易梳理清楚;二是宏观层面人人可讲,在不同的限制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导致一些人对相关数据的预测和分析近乎算命。但这些还是归结于对宏观框架及知识的不清晰:宏观变化经过时间传导最终会在微观层面体现。并且最直接的,大量的股票和债券直接和宏观经济相关,比如“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时,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可能出台的加息政策会降低债券吸引力,股票的配置价值较强,而商品将明显走高。这些都能很好支持个人投资理财的定位和策略确定,尤其是在宽基指数上的分析,通过宏观能够判读一段时期内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制定方向,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上行期,甚至能够实现“躺着赚钱”。
分析及关键指标
教材中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和指标
本节宏观经济学框架描述使用的凯恩斯学派理论。其内容都是围绕着“经济危机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问题展开的。因此通常的框架是先讲凯恩斯研究的目标:国民收入Y,或者说国内生产总值GDP;然后根据凯恩斯三个研究方面进行展开,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消费)递减、资本边际效率(投资)递减、流动性偏好(货币供需),这三个结果也是凯恩斯回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的答案。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增长率越高,代表经济发展越快,投资市场也越好
GDP构成与核算有三种方法。
支出法: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收入法(成本法):用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算GDP,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
生产法(部门法):把所有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来计算GDP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国民收入决定方程
(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ΔC和增加的收入ΔY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CY
例如,第一个月工资1000,拿出来100消费;第二月工资2000,拿出来150消费,则MPC=(150-100)/(2000-1000)=0.0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就意味着大家都不愿意去消费,消费意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