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基础概念

2024年10月5日修改
背景
在宏观范畴以全局视角观察经济现象,分析其中的经济总量。该范畴包含的范围可以指向一个国家或地区,是由众多微观个体组成的一个经济体。
微观经济学时期
1776年,亚当斯密发布了《国富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其所推崇的观念是“看不见的手”——市场万能。主张经济活动只需要自由放任即可,所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完全可由市场来调节,并不会出现太大问题。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依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并提出著名的萨依定律——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在该定理假设下,资本主义经济总能通过市场本身的力量,自动大道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不会产生过剩、失业等经济危机
宏观经济学开端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可以归结于微观经济学的解释力度在部分样例中的失效。1929年经济大危机开始,大量银行及公司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按照萨依定律,市场应该能自我调节,但此次危机中失去了作用。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提出了“不论需求量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需求决定供给,根据凯恩斯定律,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可被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即有支付购买能力的能力不足,将导致整个市场的恶性循环
💡
有效需求不足 -> 资源被闲置 -> 工厂减产 -> 工厂解雇,失业增加 -> 消费降低 -> 库存积压,闲置增加 -> 工厂减产 -> 工厂解雇,失业增加 -> 消费降低
凯恩斯从需求总量入手,主张政府干预,主动去调节经济运行,借助国家管理治理通胀,增加有效需求,刺激投资,从而实现均衡的充分就业
💡
有效需求不足 -> 资源被闲置 -> 工厂减产 -> 工厂解雇,失业增加 -> 消费降低 -> 库存积压,闲置增加 -> 工厂减产 -> 政府投资、货币政策 -> 增加就业 -> 消费恢复 -> 资源利用增加 -> 工厂生产恢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中,看待一个国家经济,可以考虑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Y:国民收入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给出的分析是: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消费意愿降低 → C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