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诞生(20 世纪 40~50 年代)
📌
在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来自不同领域(数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一批科学家开始探讨制造人工大脑的可能性。1956 年,人工智能被确立为一门学科。
1943 年,美国神经科学家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逻辑学家皮茨(Water Pitts)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这是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石之一。
1950 年,著名的图灵测试诞生,按照“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同一年,图灵还预言会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
1950 年,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提出计算机博弈。
1951 年,Marvin Lee Minsky 与 Dean Edmonds 一道建造了第一台神经网络机,称为 SNARC
1956 年,达特茅斯学院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一术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的黄金年代(20 世纪 50~70 年代)
📌
奥特曼会议之后的数年是大发现的时代。对许多人而言,这一阶段开发出的程序堪称神奇:计算机可以解决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当时大多数人几乎无法相信机器能够如此“智能”。
研究者们在私下的交流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出相当乐观的情绪,认为具有完全智能的机器将在二十年内出现。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等政府机构向这一新兴领域投入了大笔资金。
1957 年,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在一台 IBM-704 计算机上模拟实现了一种他发明的叫做“感知机”(Perceptron)的神经网络模型。
1958 年,David Cox 提出了 logistic re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