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抗无聊重复的生活:建立仪式,而非Routine

2023年12月27日创建
589
616
0
0
推荐序
本文核心介绍了“有意识曲线”这个概念。曲线的横轴是意识,纵轴是能量。在这个曲线中有三种形态,对应我们生活中的三种行为。
消耗能量最少,投入意识最少的是习惯(Habits)。消耗能量居中,投入意识居中的是日常行为(Routines)。消耗能量最多,投入意识最多的是仪式(Rituals)。
这三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日常行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巧转变为习惯。日常行为也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意识来转变为仪式。
习惯就像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一旦触发就会自动执行。她可以帮我们大脑以更少的能量和更快的速度作出行动。比如,我们都希望健身能成为一种习惯。
而仪式则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在这种投入中,我们可以有更多收获和满足感。我们常说的“仪式感”其实就是在描述这种行为。
日常事项就属于混沌的中间状态,也是我们做事情最容易出现的状态。
我读完的感受是,我们应该尽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习惯和仪式,少一些日常事项。如果用开车做比喻的话,要么就是智能的自动驾驶(习惯),省事省心。要么就是纯手动驾驶,享受油门轰鸣人车合一的快感。
全文内容
在晨光初照时收拾床铺,品尝清晨的第一杯咖啡,上班路上匆忙买下一块羊角面包,在地铁上听最喜欢的播客……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活中的新鲜感,但这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才是维持我们生活稳定的基石。
心理学家们发现,我们有意识的行为选择比例不超过40%。更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中自动重复着日常行为。那么,如何提高有意识的行为选择比例,过上一种更有目的、更有意识的生活呢?
关键在于理解习惯、日常和仪式之间的区别,你需要设计出一种生活方式,以便让你的日常行为都在意识的掌控之下。
如何把日常事项(Routine)变成毫不费力的习惯?
大多数好习惯并不是从习惯本身开始的,它们源自于日常的例行公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悄悄地驱动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这就是习惯,它们就像生活中的阴影,时刻伴随着我们,指引着我们的行为。
每当我们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或是路过那家常去的咖啡店,这些习惯就会悄无声息地唤起我们的行动:抽支烟、买个羊角面包,或是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
很多作家都写过关于培养习惯的书。他们的名字你或许听过:詹姆斯·克雷尔的《原子习惯》,斯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 这些书籍的销量已经证明了一个事实:人们深信习惯的力量。
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尽可能地让某些行为变成自动进行,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费力去想它们。这是习惯的美妙之处。
但你知道吗?大多数好习惯并不是从习惯本身开始的,它们源自于日常的例行公事。
习惯和日常的区别在于你的意识和参与程度。习惯就像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一旦触发就会自动执行。这个触发点和习惯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习惯就越难以改变。
而日常事项则不同,它们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不断地去练习:每天早晨整理床铺、去健身房挥汗如雨,或是周末的远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刻意去做,否则它们就会慢慢遗忘在生活的洪流中。
习惯和日常事项,这两者虽然都是规律性的动作,但习惯几乎不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思考,而日常事项则需要我们的用心和努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重复,日常事项也可以变成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一个循环:
1.
提示(Cue),选择一个触发你开始日常事项的节点,比如说,起床。
2.
日常事项(Routine)本身,执行它,最好从小的、容易做到的行为开始。
3.
奖励(Reward),给自己一些愉悦的反馈,让大脑知道,这件事是值得未来再次执行的。
但是,有些行为我们并不想让它们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我们想要有意识地去做,感受挑战自我的满足感。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意识,打破那个自动循环的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