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层面

4月11日修改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Recommendation onAI (OECD 2019), the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ESCO 2021), and the G20 AI Principles (G20 2019)
飞书文档 - 图片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之前,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针对有影响力的技术和重要事项的合作监管相关的框架。例如,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召集专家评估气候环境问题,促进科学共识。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并监督国际法规,同时评估成员国对这些法律的遵守情况。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动了核能的和谐利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现今,多个国际组织已经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达成共识。2019 年,G20 成员国联合发布了一份关注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原则的部长宣言。与此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了《OECD 人工智能原则》。IEEE 标准协会启动了一个全球倡议,旨在确保所有参与自主和智能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利益相关方接受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激励,强调伦理关切,从而推动这些技术造福人类。2021 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UNESCO)制定了有关人工智能伦理的全球标准,旨在为使人工智能系统为人类和社会谋福祉打下基础,并防止由于失控而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学术界还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国际治理框架,如国际人工智能组织(IAIO)。我们希望这些先例和研究成果能够激发并为未来建立一个稳健且持久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提供基础。
《人工智能公约》
—— 人工智能、人权、民主和法治框架公约草案
欧洲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制度建设探索不仅包括第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立法,也就是《人工智能法》,还包括第一部有约束力的人工智能治理国际条约,也就是《人工智能、人权、民主和法治框架公约》。2024年3月14日,完成了这一条约的谈判。深耕这一领域的记者卢卡·贝尔图齐(Luca Bertuzzi)很快发出深度报道,并发布条约全文。预期将签署这一条约的国家既包括所有主要的欧洲国家,也包括作为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观察员的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国家。尽管后续大概率还会有些波折,签约和实施也需要一定时间,可以说条约的文本已经确定。故此全文译出,以供批评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