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讲了一个中国现实主义AIGC故事
朱啸虎讲了一个中国现实主义AIGC故事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很快对美版AIGC故事丧失了兴趣。他随即决定不再和美国同事开原定每周一次的远程例行会议,探讨两边大模型产业格局变化。“打了半年我不打了,没有意义。”他说。
中国科技界针对大模型的态度已分裂成两股阵营。一股是技术信仰派,他们大多技术出身,认为应该像OpenAI一样信仰AGI、信仰scaling law(规模定律),思维更偏硅谷。在他们眼中,随着模型能力跃升、模型成本降低,过程中会解锁丰富的应用。倘若不追求“更大更强的AI能力”,一旦其他人的模型飞跃,很快会降维碾碎现有根据地与护城河。
另一股是市场信仰派,他们信奉陡峭的技术曲线终有放缓的一天,只需将“足够的AI能力”投入可以快速变现的商业场景中,用中国市场庞大而独特的数据构筑壁垒。这类人往往在中国丛林式的商场中浸泡更久,思维更偏本土。
二者对技术判断的一个根本分歧是,开源模型会不会有一天,缩小甚至拉平与闭源模型的差距?技术信仰派的观点是,绝对不会,差距只会更大。市场信仰派的观点是,一定会,那意味着你今天做闭源只会处境尴尬——世界观的迥异,让双方对自我的判断都深信不疑。
有趣的是,Sora的出现不但没有弥合认知沟壑,反倒是加强了各自的态度。
事实上,市场信仰派在中国人数更众,特别是在当下资本泡沫破裂的无奈氛围下。只是,他们有时会羞于展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会被鄙视为“不信仰AGI”,或不为人类理想而战斗——所以他们大多数时候选择性沉默。
朱啸虎毫不怯懦于公开表达。他近期似乎迷上了这样一句话:“AIGC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你十个人找不到,投一百个人同样找不到。”某种程度上,他的观点是展现了一个更现实版的中国AIGC故事。
你说这些有压力吗?
“我也没啥压力。”
你的观点比很多人都更激烈,在线下被同行或者创业者怼过吗?
“没有啊,我问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啊。谁能回答出来?”
在你看来,中国的AIGC应用已经大爆发了?——外界没有人这么说。
“已经大爆发了。大家都不知道!”
这位1974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数学家,在上一个时代成名作有拉手网、饿了么、滴滴、ofo等的知名投资人,有很强的个人语言风格。他在我们的整个访谈中总共说了16次“PMF”、15次“说实话”、13次“没有意义”、13次“不烧钱”、11次“妈的”,还有20次“哈哈哈”。读起来时常想要笑起来。所以,文章尽量保持了他说话风格的原汁原味。
他看上去心情不错。他说过去一年投资人休假很多,见面这天,他就刚休假回来,还看完了电视剧《繁花》。由于被投公司现金流不错,他一点也不焦虑,连一根白头发都没有。
以下为访谈节选。(为方便阅读,作者进行了文本优化)
“我信仰AGI,但我信仰应用啊,我信仰能马上商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