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晚点周末丨为什么孟岩说投资是生活的投影?

2023年12月27日修改
“在一个超长的游戏里赚钱,不是现在。”
文丨 朱丽琨
编辑丨钱杨
孟岩总被问及两类不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 “该把钱放在哪儿”,另一种是 “你的情绪为什么不波动?”
他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者,或者用他粉丝的话——“布道者”。在他的粉丝群体中,流传着很多金句式的表达。例如,“一把宽的尺子”,意思是个人视角看待世界难免偏颇,要寻找更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而 “欢迎来到荷兰” 的意思是,如果你满心期待的人生是一场意大利之旅,结果落地荷兰,不如对自己说声欢迎,享受意外的旅程。
这类的词语、表达很多,先是被孟岩说出来,跟着粉丝也会念咒语般地重复起这些话,好像他们之间共享一本收录了这些话语的隐形辞典。
以至于有人对孟岩说,你不是教人投资而是在疗愈他人。
八年中两次创业,孟岩都在做帮助普通人投资理财的产品。他开设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先后做了两款投资理财产品。
粉丝们认识并追随孟岩投资,先被他的个人风格吸引——他身上有一种深度的平静。这份平静连他的心理咨询师朋友都感到惊奇。他们询问他自幼的经历,试图找到稳定人格的根源。
他天生情绪稳定,“别人崩溃得不行的时候也没什么感觉”,抗压能力也不错,沾枕头就睡着。孟岩说自己不是没有波动的时刻,但他是那种记得住教训的人。
平静的天性、过往的教训使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观念。
在孟岩看来,投资和冥想这两件事可以在一块谈。如果说他对投资这件事有一些心得,那么他愿意归功于冥想。这让人想到《原则》作者、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对冥想的强烈推崇。
2018 年,孟岩在一个活动上听见达利欧说:“如果我这辈子做成了什么事,我把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冥想。”
“达利欧说的不是 some,是 all!”
之后的 5 年里,他每天至少早晚冥想 5 分钟,长则打坐冥想 40 分钟,有时坐车也能进入状态,习惯性地审视头脑中的念头。
“大家评价我平静,因为我身上的成见少一些。” 孟岩说,“我们脑中都有很多规训式的概念、词语,这些都是成见,像思维里的铁锈,冥想能把它们溶掉。”
“投资是生活的投影”
孟岩曾经也有失去平静的时刻。他自认 “天生适合做投资”,认知和技术也让他自信,却迎来人生最失败的一次投资。
那是 2011 年,他在港股重仓一个公司的股票,用杠杆快速赚了几千万。欧债危机来了,他的账户很快下跌到只剩 100 万。他按下 “卖出” 键,出去跑步,每两分钟刷一下交易软件,希望那支股票继续跌。可一个月后,那支股票又涨回了最高点。
那之后的一周,他吃饭尝不出味道,明白了 “味如嚼蜡” 的字面意思。再之后的半年,这支股票成了 “心结”,在网上不时出现,或者在朋友聊天时被提到,持续刺激着他。他有时会盘算,如果没卖出能赚多少钱,或者亏掉的那几千万能买几套房。
他在痛苦中反思那次投资犯下的错误:没有分散风险,而是重仓一两支股票,还加了过多杠杆。
他得到价值几千万的教训,理解了金钱如何把人的贪婪和恐惧放大,让人不幸。
如今孟岩劝慰身边做投资的朋友时,总是从资本市场有长期回报的底层规律讲起,他认为,只要市场还遵循这两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资源配置占较大因素”,“市场低迷的时候反而是好的买入价格”。想清楚这些,就没什么好困扰的”。问题是不要短视。
投资国内还是海外市场?买股票还是基金?普通人怎么做资产配置?被问及时,孟岩不会直接给答案,毕竟每个人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都不同。
孟岩想把自己受益的方法和感慨分享给别人,想改善普通人的投资体验,他发现得从投资 “教育” 做起,从基本的问题开始讲——比如 “钱是从哪来的?”“为什么市场有周期?” 通过改变个人投资者对股市和基金的认知,来影响他们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他给现在的产品起名为 “有知有行”。
孟岩认为,是因为自己对投资的思考 “足够底层”,所以他能比较平静地穿过跌跌涨涨的周期。他从 2017 年开始了一场 “投资直播”,拿 500 万做本金,每周公开一次自己的投资操作和收益情况。1 年后,他贴出账户截图:亏损 73 万,年化收益率 -18.91%;可做到第 5 年,累计收益达到 216 万,截至 2023 年 3 月累计收益率 45%。
这 5 年的 “投资直播”,历经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粮食危机、超级通胀……每次宏观事件都使投资市场震荡不安,孟岩的收益率折线图像一张很不规律的心电图,但他让自己的情绪不跟着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