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2023-09-04AI创业要求剧变:拿到融资前必须先挣到钱-36氪

2023年9月5日修改
🔗 原文链接: https://36kr.com/p/2416924618826500
“现在投身AI领域的创业团队,能够试错的空间和次数,比几年前移动浪潮小多少?
至少下降了80%~90%。早前风险投资容忍度非常高,投决也容易通过,但现在情况有一些变化。
那现在AI领域创业,要特别注重什么?
收入!必须要先挣到钱。”
在和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电话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聊起当下超级热度的AI领域创业和投资。
如果要说感受,我们几乎听到了两方面感受最深:
一方面是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 今天的创业和投资氛围和过往完全不同。曾经宽容的试错空间,被今天的市场环境所改写,试错容许度至少降低了8-9成。
为此投过率不仅锐减,所需要的时间也大大延长。要求创业团队先验证商业模式和收入可能、甚至是先挣到钱(哪怕是小钱)的要求,一下子变得非常高。
一句话:创业时就要先挣到钱。
另一方面是藏在这些剧变后面的机会。 例如,我们快速点过,面向商家降本增效的需求、支撑各种团队自动化营销和运营的应用需求、全新的地方+VC+创业团队的关系等等。
某种程度上看,为商家提供应用和服务机会甚至更先见到钱,更先成长起来。这也是梅花创投和见实科技、行行AI一起发起和9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AIGC强应用大会的初衷和原因。
三大团队期望推进AI应用的发展和运用,推进投资人和创业团队的面对面沟通,也推进新应用在商家面前的演示与接触。届时,吴世春和梅花团队也在大会现场以及晚上的秘密会,欢迎大家 在文末或者公众号菜单栏 报名深度沟通。
现在,我们先回到和吴世春长聊的现场,一起听听他对AI领域创业的思考和判断:
梅花创投创始人 吴世春
剧变一:AI领域创业,需要更在意客户和收入
见实:在AI领域创业现在热度非常大,但我们在接触过程中发现投资比过去谨慎很多。看的多,出手少。这个观察是对的吗?
吴世春: 尽管AI领域创业是机构关注排名第一的领域,但实际操作并不多。 很多机构愿意多看、多接触和多聊,但真正出手时仍相对谨慎。
关于你提到的那些AI应用和企业服务创业, 我认为主要会从已经有场景、客户和数据的公司,加上AI应用的角度来投资 ,而完全原生的的AI团队进行融资的情况并不多。
见实:如果是这样,AI应用和企服市场结合就很紧了。早几年资本市场对企服、SaaS关注算不上高,尤其近几年更算是遇冷。如果AI应用走向这个方向,会改变之前SaaS不被资本看好的情况?
吴世春: 我认为其中一部分肯定会被改变, 因此可以拯救SaaS 。过去SaaS已经发生过一波大投资浪潮,投资机构盈利情况比较一般。这波AI带来的机会包括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以及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
当时投SaaS,海外基本都有对标,按照每股上市标准,除一个10或20来计算中国的标的。
但我认为,AI应用可能不一定完全对标国外 ,因为在SaaS时大家还想在美股上市。 现在AI更多是A股上市。 而A股上市更看重盈利性指标,这对于寻找美国AI应用对标来说并无太大意义。
因此,在AI应用投资中,看重要求成为中国上市的第一名,每一步都能找到对标信息,这样就容易下手。而现在没有对标信息时,你必须要自己摸索定价逻辑、未来的上市预期以及壁垒、复审等方面,这就需要更多的DD调研。
见实:现在进行调研,会倾斜于哪些角度和方面?
吴世春: 我认为许多金融领域的项目、能更快速盈利的垂直应用、还有类似如招聘、法律、AI教育等,其中教育仍是一个大市场。
剧变二:AI应用应该成为客户增收的工具
见实: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现在行业中企业的付费意愿与早几年的SaaS相比,有变化吗?
吴世春: 目前整体付费意愿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还与行业本身的景气度有关。
目前企业可能在开源节流,少花一些不必要的钱,尽量减少可有可无的应用。 这对于当前付费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对于AI,如果能比以前的SaaS更多地帮客户赚钱,变成客户增收的工具,我认为这类工具往往能吸引更多客户的付费意愿。
剧变三:投资人也害怕错过,和担心投错
见实:企业“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估计几年内变化不会大改变。这对AI创业来说会不会拖后几年?
吴世春: 我认为现在吆喝声和雷声都很大,但要真正实现盈利效应的公司出来,需要具备规模化营收和上市能力,以及给投资机构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