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童年是发现还是发明?——《童年的消逝》

2024年5月11日修改
我们或许理所当然地认为童年是一个十分正常的时期,并不会怀疑童年的存在
但是,正如很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概念都是在第一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才产生的
而儿童,就是在17世纪末,随着新教,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印刷术对中世纪的一波波冲击之下,同成人一同提出的一个概念
论证童年的消逝,也就是论证成年的消逝
在论证童年的消逝钱,我们唯有先理解为什么童年的概念会产生,在童年的产生中,其起主要作用的是印刷术
在媒介研究中,有一句极为重要的名言“媒介即讯息”,出自麦克卢汉,而他的学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在他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即隐喻”
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个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狼烟是一种技术,它是人们在战争时期用于传播信息的机器,而成语狼烟四起是狼烟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因此,作者认为,信息本身并不重要,是什么让你得到了这个信息才重要
因为你想得到的信息你终会得到,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你就会被什么样的媒介所影响
这就好比唐僧通过闯过九九八十一难取经来获得信息,他会成为旃檀功德佛,而其他和尚通过经书来获得信息,他也只是一个方丈
在不同的媒介中,媒介就不可能是中立的
有些人认为技术永远是中立的,使用技术的人和社会才是不中立的来源
但是,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当然,雨果也不这么认为,要不,你可以看看《巴黎圣母院》中的《这个会扼杀那个》
可能你没有读过,没事,我现在把部分核心段落放在这里
最好还是自己把原著全文都读一遍
主教代理说:“这个要扼杀那个,书能扼杀建筑物。”请读者允许我们稍事停留,探究一下这种玄妙的话里,可能隐藏着什么思想。...... 人的思想改变形式,随之也要改变表达方式,每一代人的主导思想,不会再用原来的材料、原来的方式书写出来。石头书尽管十分牢固和持久,也要让位于更为牢固和持久的纸书。从这个角度看,主教代理的含混说法还有第二层意思,表明一种艺术将取代另一种艺术。这就是说,印刷术要扼杀建筑艺术。......
雨果的话至今也有时代的穿透力,试想一下,如果把建筑物换成书,把书换成电视机或者是电脑,他的话依旧强而有力
要清楚,每一种媒介的产生和登峰,都会重新定义思考和抒发感情
为什么中世纪没有儿童的概念?当时的媒介是什么?
是民间的口口相传
是歌剧院里的高歌
是教堂城堡更古不变的华丽和宏伟
在中世纪,如果你不是教士,只要你会说,会听,会看,你就与成年人没有任何的差别,而且,尽管是教士,他能做到的,也就是如同当下小学生一样的,手指着字母,缓慢,大声又吃力得读出每一个单词字母,费力地理解每一个字
但是正如火炮轰开了骑士和贵族的城墙一样(虽然后面很快发展出了棱堡,让火炮轰不开它),技术是不可能中立的,指南针只会引领远航人开辟新大陆,印刷术只会将中世纪的一切颠覆重来
技术从不中立,它会改造我们,而童年,就是印刷术改造我们的之后,我们才发现(或发明)的一种概念
每种媒介都有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可能通过烟火来表达哲学,而印刷术这种媒介,或者说书,他要求我们要能够独立思考,要有一定的逻辑能力
中世纪的看,听,说,都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而然学会的,但是阅读的能力,却不是能随着自然年龄的增长而自然而然学会的
因此学校被开设了,将儿童与成年人区分开了
顺理成章的,双方的文化氛围不同了,成年人知道更多的社会的真相,也具备有各种阅读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并不约而同的对儿童保守着有关于性,死亡,暴力有关的知识
我们恐怕难以理解,在中世纪,儿童被视为同大人一样的存在,在儿童面前,只要它能够听懂,他就能知道一切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明明才十几岁就在一起了吧,以我们当下的眼光来看,这就是妥妥的早恋
但是,童年的概念并非没有受到冲击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间,美国在工作的儿童数量增加了37%。过去两年时间里,14个州引入或颁布立法,放宽了儿童受雇佣的时间,降低了儿童从事危险工作的限制,或将青少年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待遇合法化。
在童工现象中,成年人与儿童的工作,行为被模糊,双方的界限在消散乃至消逝
童工现象,以及其他的一些冲淡儿童与成年人界限的行为,这些冲击对于童年这个概念来说,无伤大雅,儿童与成年人的界限依旧由书本,由课堂进行着守护
但是,书本与课堂是印刷术这个媒介下社会与文化的产物,如果我们的媒介产生了变化呢?
在印刷术之后,无线电出现了,他让无穷的远方,无限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知道了美国的总统,知道了瑙鲁的鸟屎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但是,这些在大字报上的新闻可以被儿童所接受了,成年人与儿童的消息开始接近
随后,照相机出现了
相片没有了前文,没有了铺垫,没有了后文,更没有了严谨的论述,它只有一瞬间,只有让你看,你就可以读懂一切
一张图片,消灭了儿童与成年人的部分区别,儿童能看懂图片中所有的细节,而成年人却读不懂一副艺术作品的美
再后面,电视机出现了,音像,图片连接在一起,一切都成了表演,试问,现在的电视与中世纪的歌剧,戏剧,我国古代的京剧,梅剧,相声有何不同?有些人甚至还会认为越过越回去了
电视的本质就是娱乐,它承载的信息终究有限,前后割裂,逻辑不通,上一秒,主持人在告诉我们中东又打仗了,下一秒就是农村喜迎丰收年,请问,中东与农村有何关系,有何关联?
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与成年人看同一部剧,听同一首歌,看同一个照片和报纸,两者有和差别?
作者写作年代有限,只到电视为止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青年,让我们补充上信息时代的最后一部分
互联网,不得了,你都不知道电脑对面坐着的是人还是狗,绝大部分接受着同样的信息
当儿童和成年人接受同样的信息,他们的区别究竟在哪?
是思考吗?或许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