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AI Agent发展简史,从启蒙到落地

2024年7月24日修改
作者:产品经理大群
自AutoGPT火出圈后,业内对AI Agent的讨论从没停止过。
Lilian Weng在其六千字博文中对AI Agent的系统介绍,直接对当代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 Agent做了全新定义,至此“LLM+记忆+任务规划+工具使用”就成了全新的AI Agent四件套。
搞懂了AI Agent原理,业内外对于AI Agent探索与交流自然就更多。尤其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LLM落地难”声音的洗礼后,现在只要谈到AI Agent,创业者们就会双眼放光,投资人们也是热情高涨,大企业们更是跃跃欲试。
由此,AI Agent成了继LLM之后产学研用各界无人不知的崭新焦点。
从人人皆谈大语言模型,到张口就是AI Agent,意味着大家对LLM的关注真正落点到了应用层,如何落地也真正成了所有领域探索LLM的压轴戏。
谈到AI Agent,很多人都认为它是LLM的产物,毕竟大部分人接触Agent是从基于GPT-4的AutoGPT、BabyGPT、GPT-Engineer等开源Agent程序开始的。
但了解AI Agent的人应该知道,Agent概念并不是当今的产物,而是伴随人工智能而出现的智能实体概念不断进化的结果。
有人认为AI Agent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Wooldridge等人将Agent引入到人工智能,也有人认为最早的Agent概念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阿兰图灵把“高度智能有机体””扩展到了人工智能。
也有论文(见复旦大学《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Agent的兴起和潜力:综述》,文末可获取),将最早的Agent概念追溯到了丹尼斯·狄德罗的“聪明的鹦鹉”学说。
如果从哲学启迪的角度来看 Agent,大概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485年之间的庄子、亚里士多德、老子等思想家的学说与著作。
从这些观点、学说与论文中,沿着哲学思想到人工智能实体的发展方向,大体可以梳理出一个AI Agent发展的大体脉络。
在此基础上,王吉伟频道总结了这篇AI Agent发展简史,以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AI Agent。
全文约7000字,文章略长,建议大家先收藏再阅读。如果感觉对你有用,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和收藏。
起源:哲学启蒙阶段
“Agent”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探索和解释。
关于AI Agent的最早起源,还要从能够启发人类思考的哲学领域开始探寻。一些论文将其追溯到公元前350年左右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时期,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就曾在哲学作品描述过一些拥有欲望、信念、意图和采取行动能力的实体。
若从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著述中寻找Agent踪迹,还可以把时间继续上溯到公元前485年左右的中国春秋时代,从老子在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巨著《道德经》中也可以看到智能体的影子。
该书在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现在计算科学眼光来看,它所描绘的”道”或许正是一个生生不息、包容万物并且能够自身演化的实体,这种实体小到种子的生发荣枯,大到宇宙天体的周天运转,正是典型的自主智能体。
时间再晚一些的庄子,在“庄周梦蝶”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如果用现代计算科技技术来看,这个梦可以理解为元宇宙,那么梦里的蝴蝶包括所有具备生命的物体,便都如“西部世界小镇”游戏那样的生成智能体。
▲ 图片由必应生成,关键词:庄周梦蝶
时间来到18世纪,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果鹦鹉可以回答每个问题,它就可以被认为是聪明的。虽然狄德罗在著作中写的是鹦鹉,但谁都能体会到这里的“鹦鹉”并不是指一只鸟,而是突出了一个深刻的概念,即高度智能的有机体可以有着类似于人类的智能。
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认为近代人们在科技取得一定进展后才设想的AI Agent,其实古人早就思考并探索过。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思想,造就了人类对于各种工具的极致追求,诞生了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打造的能飞三天三夜的“木鹊”与墨家打造的机关城,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和指南车,唐代“酌酒行觞”的木人“女招待”,以及明朝帮人干活的多种“机关转捩”木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