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优秀的品牌策略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让我们从一个尖锐的观点开始:未来科技公司只需要两个团队:产品和品牌。
产品归根到底是由其功能和特性定义的,它们决定了产品的作用以及哪些特点让它更加出色。产品的开发和优化需要跨领域的协作,包括工程师、产品设计师、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PMs)、研究人员,以及客户成功团队的共同努力。
品牌是关于体验的 —— 它是人们互相分享的故事,一个感受,一种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连结。最佳的品牌能够不断提供给顾客精彩的故事,让他们不仅自己回味,还能向他人传播。这样,顾客就成了品牌的忠实倡导者。一个强大的品牌无疑能吸引顶级人才和建立有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过程涉及市场营销、品牌设计、编辑工作、社交媒体活动以及社区的培养。我认为,这还应该扩展到人力资源和员工运营领域。
产品体现的是内在价值。而品牌则代表着影响力的扩散,它是领导地位的标志。
自 2000 年至今,科技公司一直跟随文化潮流的步伐,这一过程受到了软件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改变世界的深刻影响。不管是“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精益创业方法、最小可行产品、以人为本设计、增长黑客策略、内容营销、影响力营销还是社区构建,这些都是当时可以拉动的创新与发展的杠杆。其中一些至今仍发挥着作用,而有的已经变得不再相关。
有趣的是,品牌策略 —— 这一涉及明确品牌承诺、使命、愿景、定位;深入了解竞争对手和顾客,以及为品牌名称和标志背后的逻辑提供解释的基本实践 —— 突然再次变得至关重要。
坦白讲,要让整个公司如行云流水般一心一意、基于相同的理念做出决策,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公司期望自己能够像一支壮观的交响乐团般完美演出,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的表现最多也只能比得上一个经费捉襟见肘的小学五年级乐队排练。
一项成功的品牌策略能够改变公司的行为模式,它让理念跃然成为实际成果。这不仅是一份 PDF 文件所能概括的,它塑造了品牌的语言风格和说话的口吻;它影响了品牌的象征和个性;它成为每一位员工在决策时的参考核心,让他们在思考“这个项目、这次决策、这个合作、这条 Instagram 广告、这条推特、这次会议……是否符合品牌定位?”时有所依据。
市场上充斥着许多品牌策略的失败案例,它们甚至没有从文档阶段迈向实践。
品牌策略构成了决策的根基。在其发挥最佳效用时,它能够为企业中的每一个团队提供指导和激励。那些最为成功的品牌不仅拥有卓越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品牌——代表了什么,它们在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高效地扩展这一切——使它们脱颖而出并展现出领导者的风范。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创作人员和策略家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学习那些已经变成现实的案例——因为这不仅是一份收益丰厚、而且充满乐趣的工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会讨论:
品牌策略的起源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品牌建设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的本性:追求归属感与认同感
品牌策略师所需的技能素养
科技公司必须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功能、特性与用户体验
这为什么会成为一条值得追求的职业生涯之路
品牌策略的发展历程
品牌策略起初旨在实现品牌的差异化。虽然难以确切追溯这一概念的诞生,但品牌管理的概念据说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Neil McElroy,宝洁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在负责 Camay 肥皂广告宣传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品牌建设思想。
McElroy 草拟了一份内部备忘录,阐述了他关于如何更高效地打造宝洁公司旗下品牌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管理系统,专门把更多资源和精力集中到 Camay 及宝洁的其他产品上。McElroy 计划最显著的特色是,每个品牌都应有一位负责人。
进一步地,McElroy 建议,每个品牌都应建立一个庞大而致力于各个推广环节的专业团队,并且这些团队应该只专注于各自负责的品牌。他对这个构想已经思考得非常周详,以至于他建议,每个品牌团队中应包括品牌经理、品牌助理、负责品牌跟踪的员工,以及其他几位专注于特定品牌活动和任务的专员。
这段发展史展现了构成当代团队类型的基本框架。即便是多产品线的科技公司,也会部署多个品牌经理或品牌团队,以高度关注和专注地管理这些产品。
品牌建设反映了人类的本性:追求归属与认同
这里有两句精辟的话语,直抵品牌的核心。
品牌的本质深刻反映了人类的基本特质。它与归属感息息相关:无论是归属于某个部落、宗教还是家庭。
布赖恩·柯林斯:“过去,品牌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识别度和对理想化人物的追随。因此,我们经历了一个品牌致力于与明星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建立联系的时代。但现在,我们的观念已经进化,品牌有了提升其所在社区责任。基于这一点,品牌一旦融入社区,就可能会迅速崛起或消失。品牌营销不再仅仅是告诉你潘婷会怎样让你的头发变得更美,而是关于潘婷如何真正地丰富女性的生活。”
现在,当人们讨论品牌时,他们仿佛在谈论一个人。他们会为自己钟爱的品牌辩护,抵挡外界的批评;同时,他们也会抵制那些与自己观念相悖的品牌。
这并不奇怪,因为品牌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成为驱动我们渴望和抱负的催化剂。
想想看,有多少营销部门将他们的沟通手段称为“富有人情味”?你又在 Twitter 或 Instagram 上关注了多少企业创始人?我们为什么会突然关心一个初创企业创始人的行为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