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社交网络名存实亡 -#28 | GeekPlux Lab

本文讨论了GeekPlux Lab第二十九期关于社交网络名存实亡的观点,分析了社交网络背离初衷的现象,探讨其即将消亡的内外因及未来回归的形式等。关键要点包括:
1.
社交网络现状:营销号、“弱链接”充斥社交圈,好友动态被淹没,用户表达欲受限,真实社交被削弱。
2.
外因:算法革新使产品重用户成瘾和广告利润,打击社交积极性;隐私问题致注重隐私者拒绝使用;中美语境极端化影响用户表达;社交工具丰富但满足需求不彻底且趋同,增加使用成本。
3.
内因:KOL变质为营销号追求流量;表达的无形成本高,用户顾虑多;社交从装X演变成伪装,网络与现实存在割裂。
4.
未来回归形式:社交需求不会消失,未来线上社交理想形式可能是论坛,特点是小众,有共同兴趣且用户顾虑少 。
⏰ 剪存时间:2022-09-09 15:39:19 (UTC+8)
✂️ 本文档由 飞书剪存 一键生成
GeekPlux Lab 第二十九期,订阅数 2890 。
你从某个社交网络中跳入了这篇文章,可能是微博、Twitter、朋友圈。但它大概率不是来自于你朋友的分享,可能来自于某个点赞之交,也可能来自于某个机构号,总之是你不熟的人。
当我们回看自己下拉刷新的动作时,我们真的是在“社交”吗?我们缓解的可能不是社交需求而是信息焦虑;当我们浏览自己的关注列表或好友列表时,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认识的人?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输入输出都 背离了初衷 :
营销号、“弱链接”占领了我们的社交圈
好友的动态淹没在了信息海中,需要到他主页才能打捞
时不时迸发的表达欲,在删删减减中搁浅
真实的人们戴上了面具,贪婪的广告卸下了伪装
大家慢慢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仍在舞台中央的,可能是顺着算法不知道从哪漂来的带货内容
最近看了不少 唱衰 Meta 的外文文章 ,所以也想趁此机会浅谈一下社交网络的本质、其即将消亡的外因内因、以及将来如何回归。
本质
社交网络,顾名思义,网络上的社交。如果我们拿线下的社交关系做类比的话,其实 联系人列表+群组+动态更新 就是社交网络的本质。
历数头部的几大产品,都是这种形式:微信、微博、QQ(00后“新”宠)、陌陌探探(快转型直播了)、Facebook、Instagram(这半年变得妈都不认识了)、TikTok、Snapchat,每一个都是这样。本文标题中讨论的社交网络,限定在此类 APP 或网站中。
明明形式正确,内容为什么变味了呢?从知道近况的需求,到装X需求,到从装X的人身上“学习”的需求,再到想从广告中获取“信息”,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外因
外部原因占了很大比重。
算法
首先是算法的革新彻底颠覆了社交网络的形态。我在 #20 中已提过注意力经济的问题。国内快抖霸屏,国外 TikTok 攻城略地,逼得小扎坐立不安。最近 Meta 在 Instagram 上大刀阔斧的改动完全就是一场 对弈 Tiktok 的豪赌 ,他们财报中不断提及的 Discovery Engine 其实就是 AI 推荐算法。
算法使产品在用户成瘾和 广告利润 两方面实现了最大化,但却打击了用户社交的积极性。
首先你在默认 timeline 看到的大部分内容,不再是朋友的动态,而是不知道哪个陌生人的
其次你自己发出去的内容犹如石沉大海。因为算法判定你的内容不够引爆
社交讲究相互,没有互动,自然也就没有热情。我们在算法编织的新鲜感中反复横跳,却唯独忽略了旧有的社交关系。我们和朋友仿佛处在两个平行宇宙 隔空呐喊 ,不知不觉陷入了交互与曝光量双重递减的恶性循环,最后在算法的作用下渐行渐远。
隐私
本周,一篇指责 Facebook 在旗下应用内跟踪用户网页浏览的文章,引起了英文技术社区的热议。
我挺喜欢的一个写作者 Felix 在他的 博文 中指出 Instagram 和 Facebook 可以跟踪 APP 浏览器中的任何行为, 扎网恢恢 一文中详细解释了其原理。其实在 Apple 隐私条款更新 之后,很多社交网络 APP 受到了影响,其中 Meta 最惨。除了客户端,Web 端在 2018 年正式上线的 GDPR 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隐私越来越重视。
还记得 iOS 15 更新后会自动弹出剪贴板被读取的通知,但凡使用任意一款国内 APP,该通知几乎是不间断弹出…国内 APP 没有隐私可言,但当窃取行为直观展现在眼前时还是被震撼到了。
很多注重隐私的朋友,因此拒绝使用社交网络 APP。不产生数据,自然也就不会被其读取,也就不会沦为 算法的佐料 。我身边有的人为了注销某些账号,也是历经艰辛,有的平台注销甚至要求提供手持身份证照片…不说了。
语境
第三大原因,也是最不好写的一个原因。目前中美两个大国的语境都在走向极端化。美国人民总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公开场合每说一句话都要三思而后言,稍有不慎就被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文章1000字,声明800字,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公众人物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逐渐标准化流程化,从字里行间中很难读出背后的真实。当然,洒脱的人也有,但基本上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异常鲜明。
国内的情况, 想来不必多说。
工具与需求
工具的丰富性反映了社交的需求,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熟人社交
弱链接社交。大部分社交网络,处在这个层级,也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层级
陌生人社交(匿名社交)
现如今社交工具众多,每种需求由不同工具满足,但却又 满足的不彻底 。如果按开头本质一节中的定义,我认为最好的社交网络可能是已逝的 Google+ ,在保有熟人社交的同时还能扩展弱链接。
熟人这部分需求被见面、音视频、小群组消化
匿名则仍是小众需求
第二层绝大部分变成了个人营销的竞技场。连我自己在 微博 Twitter 上也难免自我营销。我时不时真诚分享的一些感受和无聊的日常,显然不被算法买账,自然也就又沦为了隔空喊话
有一种分享是不想发给熟人,但是又想有回应 ,很多社交网络设计出来都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的,但却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当然也很难做到。也有人试图通过工具的组合来满足需求,但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你在任何一个社交网络上的表现,或者说营造的形象,都是要消耗很多精力的,做一个小透明虽然轻松,但也不会收获认同与鼓励。
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工具愈发 趋同 。除了 Meta 的 折腾 外,各大社交网络功能之间的 overlap 越来越多,都企图从对方手里抢走一块蛋糕。但对用户来说,这无疑是糟糕的体验,因为各大网络画地为牢,导致你可能因为不同的内容或圈子,得重复在不同的网络中发表同样的内容,或反过来特地针对不同圈子发不同的内容,这都是 额外的使用成本 。
内因
社交网络上真情实感越来越少,除了外因之外,也有很多我们自身心态的变化。
KOL、自我营销
刚刚提到营销,其实最早微博等社交网络出现的时候,KOL 也是有的,但当时的 KOL 大多数是发表锐评阔论或者你单纯喜欢和崇拜这个人,而现在的 “KOL” 变质了。当人们发现 对算法输出比对人输出的信息传播效率更高 时,自然就会转向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