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人工智能公司面对知识产权保护何去何从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AI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生成式AI服务,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最近,广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生成式AI服务侵犯著作权的案件作出了判决,这一判决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开创性,也标志着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司法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
AI在内容生成方面,对版权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输入端的训练数据合法性问题,二是输出端的AI生成内容的版权属性问题。例如,纽约时报诉OpenAI案就凸显了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问题。而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判决则为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提供了司法案例,为AI企业在版权保护方面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
这起案件中,被告的人工智能公司因侵犯原告对奥特曼作品的复制权和改编权而被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一判决不仅是全球范围内的首例,也是继北京互联网法院对“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纠纷作出裁判之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司法实践。这一判决强调了AI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时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同时也为AI企业在处理版权问题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AGIC企业应当采取一系列细化的措施,以确保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创新和发展。以下是AI生成式技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时应尽合理的注意义务:
1.
建立用户的举报和相响应应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公布处理流程和反馈时限,及时受理、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并反馈处理结果。”AI生成式技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网站建立相关投诉举报机制,例如在用户界面设置侵权举报按钮,简化举报流程,并建立快速响应团队,负责评估收到的侵权举报,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
2.
对用户进行潜在风险提示,明确用户责任与义务。在用户协议中详细列出禁止侵权行为的条款,并明确违反协议的法律后果。通过用户教育活动,如在线研讨会、指南和常见问题解答,提高用户对版权的认识。
3.
企业应当深入钻研相关法律法规,深化版权合规流程。首先,企业应定期组织知识产权法律培训,确保团队成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深刻理解。这些培训可以涵盖适用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法、AI创新的专利申请策略,以及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差异的理解等内容。其次,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合规团队至关重要。该团队的职责不仅仅是监控,还需要主动解释新法律变动对公司运营的影响。这可能包括对新立法进行影响分析、从法律角度对产品开发提供建议,以及制定内部政策以指导公司对法律更新的响应。最后,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来源审核流程,确保所有用于训练AI的数据均获得了明确的版权授权。此外,对于AI生成的内容,应实行版权审核机制,以确保这些内容要么是原创的,要么已经得到了授权使用。这样的措施有助于企业避免侵犯他人版权的法律风险,同时也保护了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非法使用。
4.
建立企业内容过滤与监控系统。开发或采用先进的内容识别技术,如图像识别和文本匹配,自动识别并过滤潜在的侵权内容。同时,建立内容监控小组,负责人工审核由用户生成的内容,确保过滤系统的准确性。这个小组的任务是确保自动过滤系统的准确性,并处理那些技术可能无法准确识别的复杂情况。通过结合使用技术和人工审核,可以大幅提高识别侵权内容的能力,保护企业和用户免受侵权风险。
5.
建立技术保护措施,完善AI生成内容的标识:研究并应用数字水印技术,为AI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添加不可移除的版权标记为AI生成的内容设计统一的水印或标识,确保用户能够识别非原创内容。在内容发布时,附上版权声明,明确指出内容的来源和使用限制。
6.
为有效应对法律挑战,企业应与专业法律顾问团队合作,制定详尽的版权纠纷应对策略和流程。这包括评估纠纷的性质、准备必要的法律文件、并在必要时积极参与法律诉讼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减轻版权纠纷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AGIC企业不仅能够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知识产权法律的要求,还能在法律框架内推动技术创新,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