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影响力,属于每个人的时代红利

昨晚,在公司内部读书会上,我做了一次分享:《影响力,属于每个人的时代红利》,本文是这次分享的逐字稿。
法律修音机曾经发表过一篇《法律人如何塑造个人品牌影响力?,分享了一些具体方法,本文则提供了更宏观的理解框架。
现在,我也把这次内容分享给你。
1.为什么要构建个人影响力?
关于个人影响力这个问题,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先抛出一个结论:影响力已经成为除权力和财富以外的,第三个重要的人生杠杆。
杠杆是什么?就是你能够施加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这叫杠杆。
一个人的人生中会有很多杠杆,但大多数杠杆都是非常短的。比如能力、努力,谁能比谁聪明多少呢?谁又能比谁多工作几个小时?这种杠杆并不是决定性的杠杆。
在人类历史上,有 3 个最重要的杠杆:
第一个是“权力”
第二个是“财富”
第三个是“影响力”
近代社会以前,权力是唯一的杠杆,有钱的干不过有权的,有多少钱都没用,说没收就没收。官商勾结,官在前,商在后。
近代社会以后,法治建立,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财富才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生杠杆。
而现在,影响力已经成为除权力和财富以外的,第三个重要的人生杠杆。
影响力很有意思。
你不需要花钱买,也不需要谁给你写授权书。只要你有影响力,就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个人的例子太多了,企业也是一样,大量的公司一出来就是网红公司、大量的产品一出来就是网红产品。比如特斯拉,连公关部都没有,仅靠创始人马斯克和自家产品,就能活得很好。
下面我举三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构建个人影响力是必要的。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大公司创始人的。
近几年很多大公司的创始人纷纷卸任 CEO 职位,从微软、亚马逊,到阿里、拼多多,再到字节跳动。
为什么?
CEO 也是一种汇报关系。因为你是 CEO ,你就不得不去参加一些应酬,政府官员来了,你就需要去接待,大多数场合是很看重 CEO 这个人的。这是个人影响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卸任 CEO 其实是对创始人的一种保护,让创始人可以更专注地做更长远的事情。
同时,你还会发现,这些创始人卸任 CEO 时的年龄越来越小。
比尔·盖茨卸任微软 CEO 的时候是 59 岁
杰夫·贝索斯卸任亚马逊 CEO 的时候是 56 岁
马云卸任阿里 CEO 的时候是 49 岁
黄峥卸任拼多多 CEO 的时候是 40 岁
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 CEO 的时候是 38 岁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现在年轻一代的创始人们都不那么看重“权力”了。
市场、资本觉得张一鸣厉害,是因为他是字节的 CEO 吗?并不是,是因为他是张一鸣。
与此同时,创始人的个人影响力,也会反作用于企业的影响力。比如,市场对张一鸣的一致评论是战略决心极其坚定的创业者,字节跳动也是一家极其竞争导向的公司。
过去,企业品牌就是关于企业的品牌,和个人无关。现在,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B站COO李旎:尊重创作规律和创作者才能做出好内容》,这就是个人影响力对企业影响力的赋能。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视频号的。
前段时间视频号推出了“导购”功能,就是我这里卖一个产品,你可以在你的视频号里挂我的链接,帮我卖我的产品,然后分成。
如果你是一个有些影响力的主播,那你就可以号召很多人来帮你卖东西。
这时,每个人,都将因为视频号这个导购机制成为一个渠道。然后,导购和导购之间会形成导购矩阵。这就不再是传统电商直播带货的模式,而是供应链的模式,是网上的 711 。
而且,我也不需要给导购发工资、五险一金等任何的人力资源成本,他们的利润平台自己做切分。找我的人,我有议价权,我给最低价,我就形成了溢价。对我的粉丝来说,他们没钱、没产品,但是可以挂我的链接,然后去直播,这就赚到钱了,这就真正把流量变现了,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
这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小微企业很大的赋能。传统企业、小微企业只需要跟有影响力的主播合作,他们的产品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卖到五湖四海。这也是国家振兴实体经济的一个技巧,换句话说,视频号担负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某些功能。但是传统企业家还没有重视到这一块,他们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去做粉丝团、导购群。因为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的超市集群,形成了“店联网”。
举个例子:我的小店挂了 100 个产品,80 个是我自己的,有 1 个是怡然的,1 个是南南的,那我的流量就悄悄地供应给你了。同理,怡然的小店挂了 100 个产品,80 个是她自己的,有 1 个是我的,1 个是霄钰的,那怡然的流量也悄悄地供应出去了。这就形成了商业的链接交叉,而且不需要成本,大家只需要互相把商品链接挂到自家店里来就行。
未来,如果你想要卖东西,有影响力的主播可以随时让你的产品变成爆款。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趋势的转变:
前两年,很多做视频的账号都会起这种名字:XX说XX 。他背后的逻辑是给这个账号定位清楚,快速把粉丝量做起来,然后做社群搞知识付费、接品牌广告。
但你现在看视频号做的比较好的账号,直接就是起自己的名字,比如潘乱、杜子建。他背后的逻辑已经完全变了:影响力落在“人”上面,而不是落在“号”上面。
有一次,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和潘乱直播连麦,过程中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一开始他有点顾忌,后来发现他用的是新榜公司的号,不是他自己的号,于是就放心了,因为他认为他个人的号比公司的号更值钱。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技术红利的。
有影响力的人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红利。比如,区块链。
区块链的原理是分布式记账,目前应用最广的场景是用于确权。但区块链还有第二个使用场景:衡量弱价值。
以文娱产业举例,基本上只有 20% 左右的粉丝有能力花钱,而金字塔顶那 1% 的粉丝,花了 80%~90% 的钱。
这就是强价值。
过去的移动互联网粗浅的中心数据,就可以处理这些问题,比如花钱买张电影票。
但随着 5G 的发展,很多场景都被打散了。
比如“听歌”。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 CD 机听歌,后来有了音箱、MP3、手机,未来,各种智能硬件,车、沙发、微波炉......都可以播放音乐。
我们可以在更多场景听歌,我们的搜索歌曲的行为、唤醒软硬件的语言、听歌场景的选择......都变成了用于优化产品的数据。
这些都是弱价值。
在过去,这些弱价值的价值无法衡量,因此就缺乏激励机制,那么人们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数据,也不都是有价值的。
在中心化的平台,只能以非常粗浅的方式衡量弱价值,如 CPC(Cost Per Click),比如 1000 个点击就叫一个 CPC ,可以卖钱,但这是非常粗颗粒度的方式。
而现在,区块链可以衡量非常弱的价值,因为“token”就是联系整个区块链下价值交换的一个介质,可以应用到无限细分的领域。
比如,你是个作家,你想写一本书,然后你可以在区块链上说:“我愿意把这本书未来的 20% 版税,分给所有的 token 持有者”。那你的读者们就可以把手里 token 给你,让你写一本特定主题的书 —— 当然是 token 越多的人,投票次数越多。
这样,大家用庞大的弱价值交换了一个强价值,而且他们更加愿意帮你推广,因为他们因此成为你的“股东”了。换句话说,区块链技术从底层把所有的弱价值收集起来,甚至让弱价值成为一个你成为股东的形式。
那个时候,你出版的一本书,可能有 10 万个股东,而且区块链可以实现瞬间把利润分给这 10 万人。
也就是说,影响力越大的人,越容易享受到这种新技术带来的红利。
2.什么是个人影响力?
影响力很重要,但影响力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对影响力有一个理解误区,即影响力是之于不特定的人的影响力。
错了。
影响力,是之于关注你的人的影响力。你对于关注你的人,才有影响力。
您就好比说,科比的影响力在哪里?在 NBA 和广大球迷中。同时,科比还做投资,所以在投资领域也有一定影响力。现在,科比的精神让科比在更多人的心中产生了影响力。
那如果影响力是之于不特定的人的呢?
那就很容易掐架,科黑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但凡了解过科比,黑子都会少很多。如果科比是这么看待影响力的,那他估计得气死,因为那些人天天都在社交媒体上黑他。
所以说,影响力仅之于关注你的人。对于不特定的人,那不叫影响力,那叫名气。
企业影响力也是一样。比如说易参这家公司,只有在关注易参的人眼里才有影响力。
这就意味着,影响力构建的过程,和关注你的人数的增长过程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才有一个 OKR ,叫公众号的关注人数增长到XXX人,就是这个道理。
那你说,如果影响力是之于关注你的人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有影响力吗?
当然可以。
每个人,都是市场中的一个“人才”。只要是人才,就有关注你的人,也就是 BOSS 。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 BOSS 已经不仅限于老板。上个月 BOSS 直聘上市了,招股书显示,BOSS 直聘在招聘者端先后引入 HR、中介和猎头,构建了覆盖 Bosses(即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小微企业雇主)和职业招聘者(包括 HR、猎头、人力资源机构的招聘者等)的雇主网络。
这些人,都会关注市面上的人才。比如我们公司正在发动全公司推荐人才,BOSS 的定义就更加泛化了。
如果你在 BOSS 眼里有影响力,那你就有更强的竞争力。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才在 BOSS 眼里是有影响力的呢?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你脱离了你之前工作过的组织,你是谁?
想想你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我曾经就职于XXX公司,做过XXX项目。”如果你是这么介绍自己的,那么BOSS 们也会这么把你介绍给别人。你和其他人才相比,没有特殊之处,所以也没有竞争优势。
但是,如果你和其他人才相比,有一些特殊之处,你有超出你所在组织的标签,那就说明你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你能够非常深刻地洞察到你所在组织所在行业的本质,那么 BOSS 很可能会这么跟别人介绍你:
“他在XX领域挺有建树的”。
这些标签越多,你就越有影响力。
得到 CEO 脱不花曾经说过,面试一个人,问他/她四个问题就够了:
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你会研究什么?
—— 判断人的内在驱动力
你正在做的事,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或公司是谁,他们是怎么做的?
—— 判断人的自我期望值
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
—— 判断人的关系偏好
针对刚才提到过的某个很重要的项目或者工作,如果你有机会能重新做一遍这件事,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 判断人的反思能力
这些都简历上体现不出来、能够体现你影响力或者未来能够构建影响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