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现在年轻一代的创始人们都不那么看重“权力”了。
市场、资本觉得张一鸣厉害,是因为他是字节的 CEO 吗?并不是,是因为他是张一鸣。
与此同时,创始人的个人影响力,也会反作用于企业的影响力。比如,市场对张一鸣的一致评论是战略决心极其坚定的创业者,字节跳动也是一家极其竞争导向的公司。
过去,企业品牌就是关于企业的品牌,和个人无关。现在,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B站COO李旎:尊重创作规律和创作者才能做出好内容》,这就是个人影响力对企业影响力的赋能。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视频号的。
前段时间视频号推出了“导购”功能,就是我这里卖一个产品,你可以在你的视频号里挂我的链接,帮我卖我的产品,然后分成。
如果你是一个有些影响力的主播,那你就可以号召很多人来帮你卖东西。
这时,每个人,都将因为视频号这个导购机制成为一个渠道。然后,导购和导购之间会形成导购矩阵。这就不再是传统电商直播带货的模式,而是供应链的模式,是网上的 711 。
而且,我也不需要给导购发工资、五险一金等任何的人力资源成本,他们的利润平台自己做切分。找我的人,我有议价权,我给最低价,我就形成了溢价。对我的粉丝来说,他们没钱、没产品,但是可以挂我的链接,然后去直播,这就赚到钱了,这就真正把流量变现了,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
这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小微企业很大的赋能。传统企业、小微企业只需要跟有影响力的主播合作,他们的产品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卖到五湖四海。这也是国家振兴实体经济的一个技巧,换句话说,视频号担负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某些功能。但是传统企业家还没有重视到这一块,他们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去做粉丝团、导购群。因为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的超市集群,形成了“店联网”。
举个例子:我的小店挂了 100 个产品,80 个是我自己的,有 1 个是怡然的,1 个是南南的,那我的流量就悄悄地供应给你了。同理,怡然的小店挂了 100 个产品,80 个是她自己的,有 1 个是我的,1 个是霄钰的,那怡然的流量也悄悄地供应出去了。这就形成了商业的链接交叉,而且不需要成本,大家只需要互相把商品链接挂到自家店里来就行。
未来,如果你想要卖东西,有影响力的主播可以随时让你的产品变成爆款。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趋势的转变:
前两年,很多做视频的账号都会起这种名字:XX说XX 。他背后的逻辑是给这个账号定位清楚,快速把粉丝量做起来,然后做社群搞知识付费、接品牌广告。
但你现在看视频号做的比较好的账号,直接就是起自己的名字,比如潘乱、杜子建。他背后的逻辑已经完全变了:影响力落在“人”上面,而不是落在“号”上面。
有一次,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和潘乱直播连麦,过程中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一开始他有点顾忌,后来发现他用的是新榜公司的号,不是他自己的号,于是就放心了,因为他认为他个人的号比公司的号更值钱。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技术红利的。
有影响力的人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红利。比如,区块链。
区块链的原理是分布式记账,目前应用最广的场景是用于确权。但区块链还有第二个使用场景:衡量弱价值。
以文娱产业举例,基本上只有 20% 左右的粉丝有能力花钱,而金字塔顶那 1% 的粉丝,花了 80%~90% 的钱。
这就是强价值。
过去的移动互联网粗浅的中心数据,就可以处理这些问题,比如花钱买张电影票。
但随着 5G 的发展,很多场景都被打散了。
比如“听歌”。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 CD 机听歌,后来有了音箱、MP3、手机,未来,各种智能硬件,车、沙发、微波炉......都可以播放音乐。
我们可以在更多场景听歌,我们的搜索歌曲的行为、唤醒软硬件的语言、听歌场景的选择......都变成了用于优化产品的数据。
这些都是弱价值。
在过去,这些弱价值的价值无法衡量,因此就缺乏激励机制,那么人们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数据,也不都是有价值的。
在中心化的平台,只能以非常粗浅的方式衡量弱价值,如 CPC(Cost Per Click),比如 1000 个点击就叫一个 CPC ,可以卖钱,但这是非常粗颗粒度的方式。
而现在,区块链可以衡量非常弱的价值,因为“token”就是联系整个区块链下价值交换的一个介质,可以应用到无限细分的领域。
比如,你是个作家,你想写一本书,然后你可以在区块链上说:“我愿意把这本书未来的 20% 版税,分给所有的 token 持有者”。那你的读者们就可以把手里 token 给你,让你写一本特定主题的书 —— 当然是 token 越多的人,投票次数越多。
这样,大家用庞大的弱价值交换了一个强价值,而且他们更加愿意帮你推广,因为他们因此成为你的“股东”了。换句话说,区块链技术从底层把所有的弱价值收集起来,甚至让弱价值成为一个你成为股东的形式。
那个时候,你出版的一本书,可能有 10 万个股东,而且区块链可以实现瞬间把利润分给这 10 万人。
也就是说,影响力越大的人,越容易享受到这种新技术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