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10/8)
第4期(10/8)
2023年10月25日修改
本文讨论了「开放数据中国」自 2020 年起推出的「普通人的数字权利指北」品牌,2023 年 8 月启动双周刊项目,选编数字权利相关政策和议题动态,还介绍了个人数据守护、AI 对各领域影响及荐读新书等内容。关键要点包括:
1.
数字权利指北品牌:「开放数据中国」自 2020 年起推出,旨在助普通人理解和主张数字权利,覆盖个人数据防护等主题。
2.
双周刊项目:2023 年 8 月启动,定期选编数字权利相关最新政策和议题动态,可关注公众号及加小助手入群了解 11 月上海线下工作坊。
3.
个人数据守护:国家网信办细化个人数据出境管理方式,如个人数据量小于 100 万无需网信办安全评估,还规定了个人信息删除权的四种情况。
4.
AI 在政府决策:《学习时报》针对政府应用 AI 提出风险预警,建议推进参与式治理等。
5.
AI 对新闻创作影响:《青年记者杂志》认为新闻从业者批判和应用 AI 应基于了解,守护伦理底线。
6.
AI 在招聘领域:《工人日报》指出针对 AI 招聘应建立监管机制,让劳动者参与算法决策治理。
7.
荐读新书:《算法社会:技术、权力和知识》由荷兰和墨西哥学者所写,探讨算法对社会的影响及治理路径 。
关于双周刊X普通人的数字权利指北
普通人的数字权利指北,是中国首个关注数字治理和权利的社会企业「开放数据中国」自2020年起推出的品牌。其旨在帮助普通人群体更好理解和主张自身的数字权利,所覆盖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数据防护、个人数据自治、算法透明化等。
我们从2023年8月启动了双周刊项目,定期为大家选编值得普通人关注的数字权利相关的最新政策和议题动态。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关注「开放数据中国」公号,也可通过添加odchina-editor小助手加入我们的群(请备注“需入群普通人”)了解我们即将在11月启动的系列线下工作坊(在上海哦)。
动态:个人数据的守护
这个节假日中最大的政策变化是国家网信办对个人数据出境的相关管理方式做出了细化规定,一定程度上为一批企业合规出境数据做出了“减负”。例如,当企业所希望出境的个人数据量小于100万,则无需网信办做安全评估。而低于这个量级的或者不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则可以通过签订标准合同的方式去开展个人数据出境。这次细化的规则,有助于企业更好开展数据出境的工作,减轻一定负担。
而提到个人信息保护,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数据是否被胡乱采集进而滥用。但有一项个人信息权益大家往往忽视的,那就是个人信息删除权。《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就规定了四种个人可以提出删除相关信息的情况,包括(1)原有目的已实现的(2)服务已停止的(3)撤回原先同意的(4)信息处理者违法的。推荐还不了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以下这篇科普文: